01
大宝1岁以前我最怕带他去餐厅。每次就餐都是一场“恶战”。两人四手忙活他都嫌不够。
落座后放餐具,拿玩具,点菜分菜。怕他无聊也许还要众目睽睽之下使劲浑身解数逗他开心。餐后必定方圆2米都被饭粒菜渣席卷。
如果在欧美等施行服务费制度的地方,我们会留下一笔可观的小费。香港一般消费场所没有小费制度,我们通常也来不及仔细收拾,只能道了歉仓皇离开,留下满地狼藉。
香港外国人多。外出经常看见欧美爸妈带着1个、2个甚至3个小毛头。很多小宝宝不到1岁都能坐在餐椅上等待和享用食物,对环境无破坏,对他人无打扰。父母能优雅用餐和社交。
和欧美父母聊天加上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其实他们是坚持向孩子传达两点:1、尊重他人和环境;2、作为成人的父母有自己的时间和世界。
看起来好简单是不是,但举一反三做到就不那么容易。
02
在美国上学时有一次课上讨论到亚洲,中国。教授就是华裔,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对中国的看法。
一个美国男生R来过中国很多次。他率先发言:“我觉得中国很自由,中国人更自由。他们没有纸也可以在马路上吐痰、擤鼻涕。不等交通灯过马路,翻栏杆过马路。马路栏杆那么高,ohmy …所以这是一个很自由的国家。”
我一听他要跑偏,赶紧举手说:“你说这些在中国某些地方可能确实是事实。但是和每个国家一样,中国有不好的地方,也有更多好的地方。我们去一个地方看一个国家,得均衡。优点缺点都观察。比如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和生活,因为机会多。我们讨论国家先讨论这些好吧。”
我说完教授点评了几句也就下课了,这事儿我也没放在心上。
中午放学我和室友(美国女孩)说说笑笑往家走,R尾随我俩到我家门口。我们问他你搬家到我们这栋楼了?
他满脸歉意问我“CanI talk to you?”室友听到这句话就消失了。因为这句话意味这以下是当事人的私人对话,其他人请回避。
R先是道歉,再仔细解释自己本意并非如此。表达有问题,请我原谅。最后张开双臂求和解的拥抱。
我稍微觉得他有点小题大做,坦白讲他说的情况在我们国家确实不少,我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又说自己的话伤害了我,没有尊重我,所以一定要当面道歉并请求原谅。
我才知道这里重点是:他觉得没有尊重我。这对他一个读商学院的成年人来说,不尊重别人是很humiliating(自我羞愧)的事情。
03
去年带大宝参加朋友小孩的生日会,看到一对美国父母带了三个娃,两男一女且目测都在5岁以下。
我和先生俩人带大宝一个还手忙脚乱,因为要防止他乱跑乱跳制造麻烦,还要陪他玩儿以防他感觉无聊要溜。
再看人家父母,仨孩子一边儿玩儿着,俩人一边吃小点心一边和别人聊天mingle。又冷静又优雅,怎么看怎么羡慕。
好奇心驱使我一直观察他们。我发现两个大点的男孩有打闹有矛盾,也跑回来找爸妈,2岁多的小女孩和哥哥们玩儿不到一起去,也回来找妈妈。
但是解决了两个哥哥的矛盾,询问了妹妹的需求之后,爸妈还是会坚定的告诉他们:现在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要和自己的朋友“玩儿”。请你和自己的朋友玩耍并照顾好自己,等下就餐时才是我们的familytime,爸妈会和你们在一起。
也许是一直坚定的贯彻执行,像“家规”一样,哥哥们和小女孩都接受了。一家人来参加生日会真的是来玩儿的,也渡过了非常愉快美好的时光。
而我俩以大宝为中心,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围着他团团转,除了主人之外都没和别人说过话。
04
细胞有记忆,习惯也有。“尊重”和“自己时间”的概念形成、习惯养成,确实受益终身。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美小孩更安静、独立、更有教养。
当然了,想培养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好孩子,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孩子们“复制、黏贴”的能力最强。
父母也需要明白,孩子再小都是一个有思想有记忆的“人”。我们更要尊重孩子。
这也意味着,很多父母包括祖辈觉得无伤大雅的当众揭穿孩子错误,当中训斥甚至羞辱,都是绝对不可取的。
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尊重,不能伤害他们的feeling(感情)。
有原则的让孩子们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世界。
当爸妈工作、社交、有时外出时,就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当我们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时候,是家庭时间。你也有自己的玩耍时间、上学时间。
我们要相信小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他们会渐渐明白“自己的时间”的意义和规律。而爸妈们,也就可以安心放心的,即使带着小孩子,也能开心的享用美食和畅快的交谈。
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开心快乐,有教养的小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