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里,紧随康德之后描述的就是这位思想被奉为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顶峰的人物---黑格尔。在此,我将借由书中对黑格尔的描述和黑格尔的一些重要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The youth was a tireless student: he made full analyses of all the important books he read, and copied out long passanges. True culture, he said, must begin with resolute self-effacement.
年轻的黑格尔是个不知疲倦的学生,十分仔细地理解他所读到的重要的书籍,并且会抄录下来比较长的段落。他认为,真正的文化必须是从自我消解开始的。
对我的启发是,应该要放弃掉自己之前时不时地矫情与难过,年轻人,苦点累点,都是在进步。以前高中的时候,每天5点半起床,十一点睡觉的日子,也并不觉得每天有多累,为什么现在,总是认为自己完成某件事情之后就需要休息调整呢?是由于现在,惰性总要占着上风。
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更多地是像比自己优秀的人或者书籍学习,因此应该怀着一个谦卑的心,在了解、理解之前,尽量不要凭感觉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改掉“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好的”这一思维谬误。
The formation of our opinion on large issue is a decreasing oscillation between extremes.
我们对重要事情的观点通常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做的一种减斜运动。
什么意思呢,我们对待一件事情,刚开始通常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态度,之后会慢慢发现这个极端可能存在问题,继而改之,在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这种错误,滑向另一个极端,在权衡之后,通常会做出调和,达到中间的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
前段时间,我认为我应该加大英文新闻学习的力度,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天精读两篇”经济学人“的文章,翻阅”BBC News“里各种我感兴趣的小文章,除此,还要做一篇VOA或者BBC新闻的听写。
在做这样的决定之前,我没有考虑所需要的时间,在实践之后,发现要完成这些任务每天至少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而我每天还需要上班,做饭,健身,抽不出来这么多的时间。
于是我采取了另一个极端,这么花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干脆不做了。
再看了黑格尔之后,突然恍然大悟,是我自己太过愚钝,竟然不懂调和。之后,调整计划,定好每天学习的时间,回归中值,每天抽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做好、做精安排好的任务。也逐渐尝到了了“Less is more”的好处。
黑格尔认为:
Every idea is a group of relations, we can think of something only by relating it to something else. An idea without relations of any kind is empty.
万事万物都处于”关系“之中,我们只有通过联系到其他事物才能思考这个事物本身。没有关系的想法和观念只是一种虚无。
许多的哲学家提倡要“接通宇宙精神”,面对着星辰与大海,不断提升自己。而我认为如果只讲个体进步,有可能也会走向极端。每天只顾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获得进步,而忽略周遭的环境,或者不断用自己的进步去鄙视周围的人,这样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虚无。
其实要做的还是调和,我们通常都记得老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听到就很霸气,却常常忘记了还有后半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Character is built in the storm and stress of the world, and a man reaches his full height only through compulsions, responsibilities, and suffering.
黑格尔提出:性格只有风暴和压力中才能建立,一个人只有经受了压力、责任和苦痛之后,才能达到人生的高度。
这样的道理,在中文中绝不缺少,而读英文书籍的一个妙处就在于,我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句的原文,感受到英语文字的力量与真实。
黑格尔这个观点就类似于孟子所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道理也早就被俗语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用以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予自己鼓励。
Life is not made for happiness, but for achievement.
生命的意义绝不在于享乐,而在于自己的追求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
康德也有这样的提法,“Never mind your happiness; do your duty.”,德国人民深受这两位先哲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神,德国才能在二战之后,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同时这也正是全世界人民都佩服德国人的一个原因所在。
而现今社会,人们更信奉“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这样的说法,年轻人们绝对不能被这样的观点所欺骗与安慰。
优秀的灵魂有许多相似,西方哲学的许多观点都与中国哲学惊人地相似,我期待着自己去不断地发掘与感悟,让自己更加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