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篇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好几位朋友都转了,看到标题,我犯起了纠结。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当你向孩子倾诉赚钱的不易,他的童年就结束了》
我犯嘀咕的原因是——应不应该让孩子知晓、甚至体会生活的不易?
如果生活的确不易,的确没法满足孩子的欲求,父母应当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那些并不那么容易承担,同时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要求?如果生活的确艰辛,父母的确能力不济,需要打肿脸充胖子满足孩子的全部欲求吗?
黎牛把悦谷理念从“以儿童为中心”改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多了俩字,差别何在,意思变了哪些?我们可不可以真的完全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生活真的艰辛,如何面对孩子的要求?
“关于这个暑假,如何安排?”
这是姝儿想去阿啃的日本夏令营,问到我,我给到她的一项“作业”。这个“安排”不仅时间安排,还包括事务规划,费用预算,以及每一项选择的优点和缺点、好处和坏处。要求是:费用列EXCEL表,优缺点陈述和分析要写下来。
话还没说完,姝儿回过头咧嘴一笑:“好的,我知道要怎样写!这么多年了,我还不知道你的要求啊?!”
阿啃的日本夏令营从招生广告出来的第一天,姝儿就动了心。其实,我也想她能够去,甚至我也想去,去帮忙打杂做义工都愿意。
姝儿还想回成都,和同学约好一块儿吃成都的火锅,据说是新出名的一家“冒椒火辣”;又想去茂县羌寨,九顶山露营是心心念念了好几年的事,还想跟梅梅阿姨学画,给外公过生日。
只是,所有这些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吗?
规划是五一期间做出来的,其实,她已经删减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去茂县周爷爷家和露营没写上去,费用只列出了往返成都的机票、公共交通、生活费以及不多的额外花销;悦谷本部夏令营只保留了国际营和美食营。
但是,即如此,如果这些心愿都要得到满足,这个夏天,我们要花掉两三万块钱。
老实说,我承担不起!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个晚上,她展示她的安排之后,我请她算了算我们的家庭开销:房租、物管、水电煤气,她的学费、舞蹈班课程费、春秋游学、冬夏令营营费,学校的餐费、家里的伙食费、咱俩的保险费,还有书籍、服装、零食、偶尔的外出用餐,以及假期旅行、老人家生日节庆贺金贺礼等等。
计算是以年为单位,所以是自上一年暑假开始统计。
固定费用如房租、保费等很好算,物管费刚交了一年,物管工作人员送单据并收尾款时,小姑娘在场,那张五千多的红色收据还摊在桌面。
至于伙食费、书籍、服装零食等等,也不是完全没数。自幼跟我逛菜场超市,带着她比价格,算费用,看单据。三年级第一次去家附近的小超市买黄瓜,回家就说“好贵啊,这样一根黄瓜居然要三块多!”去年十月开始,恢复零花钱记账的要求,每月五号之前给我上月消费清单并统计分析表,我支付本月零花钱,每晚一天扣十块。
至于这零花钱用得是否合理,是否购买了垃圾食品,这是她的钱、她的自由,我不管,也不批评。看统计表是作为监护人,我有知情权。但是,合理消费我会鼓励,目前和她共同制定的规则是:每月零花在30元以内,奖励30元,看电影购买书籍学习用品不计在内。
让她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自己的银行账户,这是刚读小学就开始了的工作,无论零花钱、压岁钱、亲友给的见面礼,还是如今写公号挣的钱,都属于她自己。只是如何用?多少用于储蓄、多少零花、多少用作捐赠贫苦,这是通过沟通确定下来的事,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储蓄款成年之前由我代管,可以用作理财投资,如果想用作大宗零花,需要做出说明
另外,无论是我借她的钱还是她借我的钱,都要打借条,算利息。
记账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账务分析能让她看到每一笔钱的流向、消费的合理性、冲动消费的次数及比例。这工作中间因某些原因暂停过,自去年十月恢复以来,零食消费大降,至于曾经也荒唐过的打赏网红主播一类的事就再没发生过了。
从教育的角度讲,是希望借此帮助她建立物权观,厘清人和人之间的界限,学习理性消费,减少攀比消费、冲动消费的频次,为未来不透支财富、不做月光族打基础,同时也是自我管理、延迟满足、控制物欲的过程。
回到这次算账,舞蹈班、悦谷每学期的游学、冬夏令营也都是她自己决定要不要参加,然后自己去交费。钱从手中流过,印象深刻,记得很清楚。
寒暑假背包行走从六岁开始,最初带着她做行李物品的规划和打包,慢慢学习记账;2016年初,尝试整个行程的策划,包括费用预算。做到现在十二岁,倒也驾轻就熟。今年春节江浙沪一行就完全交由她策划预算并记录费用。(见文《放手与陪伴,都是为了他们终能远行——记女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自旅行》)
旅行结束后,用了半天时间来完成总结和分析,思考哪些行程/消费是合理的,哪些属于不理性的浪费——包括时间的浪费、金钱的浪费。(见文《不完美,依然是最好的成长历程——记女儿第一次独立策划的旅行》)
姝儿用了一个记账软件,手机里保留着当日的总结,立马调出数据。
再说去年暑假回成都,暑假结束前的漓江行走,甚至包括今年春节送外公的全套文房四宝等,她都参与了全部的过程。
还有那些突发的意外,比如前阵洗衣机坏了;这次春游,我突然病倒在绍兴,即使没去医院,仅火车票改机票返回广州也多花了一千多……
算完开销算我的收入,还有家里的存款。去年这一年下来,我们动用了多少存款?
最后再来算算未来:你希望高一之后去美国读书,早期大学是目前知道的最便宜的读书计划,就用这个计划做预算吧,报考签约大约需要多少钱,各种考试大概需要多少钱,在美国读书连同住宿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钱,中间准备回来几次?往返机票大概需要多少钱……
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消费速度,到你读大学的时候,我们还能剩下多少钱?你可能要自己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你打算打几年的工?
那么,去美国读书真的是你的愿望吗?对比当下,哪一个愿望更为重要,你打算如何去实现?
至于你妈的养老,那是你妈我自己的事,我相信我还有这点能耐养活我自己,无需你担心。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要支撑你所有美好的愿望,是有一定困难度的。
账算完,姝儿顿住了,没说话,脸色很纠结,沉默半晌抬起头:“阿啃老师的日本夏令营我还去吗?”
“嗯,这个的话,你自己决定吧!”
“我不知道,我想不出来!”
是真想不出来还是不愿意做一个并不会令人愉快的决定?
我未尝不明白孩子内心的纠结,但是,每一个人都要、也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而生活,就是一连串的选择,选择的背后是责任,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为自己的人生负一次责。面对难以抉择的事,逃避选择是本能,但把选择权交给他人的同时也意味着把责任交给了他人,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他人。
那么,孩子是否要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勇于担责的人呢?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所以,这个决定我自然不能帮她做。
“如果这会儿想不出来就多想几天,然后把你的决定告诉阿啃老师,阿老师破例为你保留了名额,无论去不去都要告诉他,不能影响人家招生。”
当晚,姝儿的状态不是太好,但还能稳住情绪,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第二天,情绪基本恢复了,又问了我几次日本要不要去,我仍然微笑着请她自己做决定,很坚定地拒绝替她拿主意。五月四号、周五,小起子私信我问姝儿去不去日本夏令营,我和小起子说,让姝儿自己做决定,小起子直接找了她。
周五这个下午的确忙,悦谷美食社团正热火朝天地做班戟,美食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又是三个小时的舞蹈课,下课回到家已是深夜十一点——当然,时间其实是有的,往返舞蹈学校的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时间可以回复很多信息了。
睡前,我似是偶然地问到小起子有没有找她,姝儿说:“哦!是哦,小起子今天白天找了我,我还没来得及回复。”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发信息,告诉小起子那个艰难的,仍然令她感到难过的决定。
只是至此,情绪已完全平复,看不出有怨意和太多的难过。当然,遗憾一定会有。
我们这个小家,就咱娘儿俩,家庭事务自然是两个人共同的事务,我认为孩子拥有家庭事务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人,天生就是用亲身体验来填满生命的物种!”这是蒙台梭利的话。
孩子只有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才能对生活本身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当孩子理性思维能力日渐成熟的时候,让她更为全面地知晓家庭情况,交由她做更多更大的决定,也就是真实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这有利于她规划自己的未来、竖立目标、延迟满足、控制物欲、合理化自己的消费,甚至于转化出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与动力。
但如果,孩子仍然坚持要去呢?
我有可能还是会满足她的愿望,只要不是艰难到当下就会没饭吃。但是,夏令营结束后也一定会在总结活动本身的得失的时候,和她一起再算算家里的经济账,做做预算,尝试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现在与未来。
当然,这首先是阿老师的活动真的非常棒,帮我免去了衡量夏令营值不值的功课,如果有钱,真的无需这么艰难地纠结去还是不去的问题。
只是,人生,许多时候必须去做一些妥协,更全面地分析和思考,推演未来,学会取舍,在所有的可能性中间选择最不坏的那一个。
我以为,孩子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她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锻炼时间/事务管理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帮助她成长为一个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即使某些时候的选择不理性、不明智,也可以成为一次学习的机会。
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我们要不要让孩子知晓生活的艰辛?
我觉得,无论生活是否艰难,都需要让他们体验真实的生活。父母绝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不顾现实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求,这是为未来理直气壮的、骄奢的啃老族培养“人才”,无论于父母还是孩子都无半分益处。
只是,让孩子体验生活绝非“向孩子倾诉赚钱的不易”,不是抱怨,当然更不是把艰难生活带给成人的怨怒之气发泄到孩子头上,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用生活的艰难逼迫孩子内疚和焦虑,让孩子听话;用道德绑架孩子,对孩子施以心理控制,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