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收藏】第1302季 蒙曼品读最美唐诗《四时之景》精彩摘抄(4339字)
原创: 一语立骨陈晓东 最美的风景在清澜 今天
今天从早晨7点一直到下午五点,除了午饭,一直沉浸在《蒙曼品读最美唐诗》里,读之,赏之,思之,做精彩摘抄4343字,与诸君分享——
东风尚软,万物方苏。
顺时而动,就是天人合一。
春天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春天,我们能感到“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的青春律动。
唐诗的风骨,风雅,风流。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看惯的风景不是风景。人往往更容易在陌生跟熟悉的对比中发现美。
春天,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舒畅,不仅有花香,还要有鸟语。
水面的浮萍光影流转。就像法国画家莫奈的那幅著名的睡莲。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声和色,光和影无一不美。
作者的思乡之情就像一个蓄满了春水的池塘,随便捅一捅哪里,水就哗啦哗啦流出来了。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杜审言也罢,我们也罢,选择远行,确实因为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美丽的前程。
这首诗春天的柳丝和思考的情丝缠绕在一起,绵绵不绝。所以明朝人胡应麟说,这是初唐五律第一。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鹊,明月逐人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所谓上元,中元,下元都是道教的说法。上元正月15是天官赐福中元七月15是地官赦罪,下元十月15是水官解厄。三者之中上元最是普天同庆。唐代没有焰火,但是正月15点灯的规模特别大。比如唐玄宗的时候,在皇城前面树灯轮高20丈,上面挂5万盏灯,可以想象何等壮观。
唐代有两支曲子最流行,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处落梅花”。又写“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今天还有一支曲子叫《梅花三弄》,就是从《落梅》演变过来的。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李白的《长干行》是最具有中国风的爱情,是因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份激情,而是一份长情。西方的爱情往往是激情式的,比如少年维特遇到少女绿蒂,少妇安娜遇到贵族沃伦斯基都是爱到翻江倒海,以生以死,这种情感激烈也短暂,所以我们看西方的童话,王子爱上公主,经历磨难,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也就结束了。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的生活太平淡,跟恋爱的激情无法相提并论,所以他们讲结婚是恋爱的坟墓,所以他们,听到杜拉斯说“和你的青春美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会特别感动,因为这样的感情不寻常。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追求的不是一把火的炽烈,而是一江水的长情。长到什么程度呢?就像这首诗里所写的从“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开始,直到什么时候结束呢?不是到结婚结束,而是两个人一辈子就这样相爱相守相思。
小男孩骑着竹马来找小女孩儿,然后两个人就绕床弄青梅,绕着院子里的井栏追逐打闹,互相争一支青梅。这里的床和“床前明月光”的床不一样,不是睡榻,而是井床,就是围起来的井栏。在古代,井就是家的象征。暖暖的春天,青青的梅子,天真无邪的孩子,这是多么纯净的画面。
唐代的法定婚姻年龄是男15女13。
中国古人也是谈恋爱的,但是最深厚的情感也许不在谈恋爱的时候,而是在相濡以沫的过程中,在“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思念里,在“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待里,在“直到长风沙”的欢迎里,这就是长情。
世界的雨并不一样,冬天是冻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秋天是秋霖,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夏天是暴雨,一泄如注,翻江倒海。而春雨不一样,春雨是用来点醒春天的。就在该下雨的时候下雨了。是那么的善解人意。
春雨是儒家君子,因为它潜入夜,细无声。这么受欢迎的春雨,如果着意表现自己,应该在白天大张旗鼓的到来,来接受一切的鲜花和掌声,但是如果它是那样的外露地夸张地表达自己,那就不是中国人喜欢的人格精神了。中国人喜欢什么?中国人喜欢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通身散发着内敛的光芒。春雨亦是如此,它滋润万物,犹如君子,德泽万民,同时,它又无声无息,有如君子,不言而化天下,无为而治天下。唐代的大诗人性情各异,李白飘飘欲仙,杜甫则是循循儒者,所以杜甫才能写的出这具有儒家君子之风的春雨。
同是春雨,北方的春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让人感觉到北国的辽阔和干燥;而江南却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有着江南特有的灵秀和轻柔;四川盆地的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显得那么厚实和富足。
要珍惜大好春光,杜牧说“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花开的时候,你若不及时,则很快就绿叶成荫子满枝了。不仅是你的青春是有时间限度的,别人的青春也是有时间限度的,甚至世界上的一切机会,一切美好都不会原地不动,永远只等着你,时不我待,这正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因为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并称,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到魏晋南北朝,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在3月3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宴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
寒食是怎么回事儿呢?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时。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时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儿了?清明本来不是节日,他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清明。但是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家对气节气特别敏感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又从寒食那里接收了祭扫的那种,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白日飞花,夜晚飞烟这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可是呢,又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有如风舞落花。这就叫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
最后说一说诗人韩翃吧。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韩翃本人是一位风流才子。当当年天宝盛世,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佳人的芳心,在长安过着你侬我侬的小日子。安史之乱中柳氏被番将将沙咤利所得,韩翃一介书生,无力与番将抗衡,只能接受命运安排,从此萧郎是路人。本来故事就要以悲剧告终。谁知半路又杀出一个有侠义之心的小将,帮韩翃把柳氏夺了回来。小将牵出了大将,大将又报告给了皇帝,事情仿佛越闹越大,怎么收场的?唐代宗一锤定音,柳氏判归韩翃。渡尽劫波,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此传奇的爱情故事,被写成了小说——《柳氏传》,至今,仍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
唐朝人回首往事,最喜欢的就是强秦和雄汉。所以王昌龄才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也才会说“秦娥梦断秦楼月“,才会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为什么是如此伤春悲秋呢?我想首先是这两个季节的转换特别明显。春天,树叶绿了,秋天树叶黄了,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嘛,当然会让人产生深深的感慨。相反,夏天也罢,冬天也罢,更像是春秋的加强版。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突出。另外,春秋两季天气不凉不热,正好适合出行,所以人们春日临水,秋日登山,游兴大发的同时也诗兴大发,好诗词就喷薄而出,再加上趁着春秋两季出远门的人多,光是送别诗就数不胜数。这样一来,春花秋月也就成了古典诗词的主旋律。
相反,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大家都躺在屋子里,整个人都不活跃,诗兴也就没那么活跃了吧。不过夏天有夏天的好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自然到了夏天,最是蓬勃热烈。与之相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人到了夏天,却往往要寻求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愿意静下来思考。静下来体味。这样一来。写夏天的诗就有了一份清淡的禅意,和自然的缤纷热闹相映成趣。动静相宜,冷暖有度,这才是中国人追求的境界。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为什么说散发是一种自在呢?因为古代成年人要束发戴冠,就在家闲居的时候才能披散着头发,所以说散发本身就意味着自在。引申开来,不受官场约束,归隐江湖,也叫散发。这就是李白所谓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孟浩然傍晚纳凉散发本来是事实描绘,可因为这两个字自带有归隐的气息,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飘然出世的自在感。
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让我想起两个意向。一是王维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另一个则是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出来的“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是比花都好闻“。王维写春天,曹雪芹写秋天,孟浩然写夏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样样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静,一样的清,一样的让人神清气爽。
竹露荷风都是天籁。中国人不是讲究天人合一吗?诗人被这天籁打动,忽然行动,想跟天籁呼应一下了,怎么呼应呢?“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他想用古琴弹奏一曲,古琴可是中国古代乐器中最古老,最清雅的一种了。泠泠琴声正好可以和清净的环境,清净的心情相配。“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中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为心声,鼓琴的人当然希望能够有人听懂,能够有人理解自己。
当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马上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中国人最赤诚的追求,可是此时此刻知音却不在身边。所以孟浩然虽然欲取鸣琴弹,但终究没有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却无人分享。到这里,一点惆怅油然而生,这就是恨无知音赏,也是点题。
终南捷径不是真隐士,竹露荷风才是大自在。
《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常年在外,不能侍奉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非常纠结,这种情况在梦娇身上格外突出,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的城镇家庭责任,可是孟郊偏偏是仕途不顺,可46岁才中进士,50岁才得到一个僳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俸禄。
年轻时的孟郊,时而隐居事儿四处游历。放荡不羁,后来在母亲的敦促下才去参加科考,不料又接连受挫,直到第三次才考中进士,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平生第一个官职——僳阳县卫。终于能够养家糊口。在这之前我就为了他发了多少愁,操了多少心。而今他终于可以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任上养老了。可是年过半百的儿子迟到的孝顺,又怎能抵得过母亲此前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母亲对游子的恩德,不正像春晖对小草的恩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