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吴永军教授A Structure knowledge is the most valuable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掌握远比去掌握单个知识点更有价值,我自己理解就是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学会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数学学科尤为重要,上班十多年来,代了四五届学生,教材也走了几轮,确实有一个现象困扰我和学生,就是在初一初二的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还算不错经常能考100以上,可是等上了初三会出现这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得90分左右,甚至刚及格,以前我也会想到,九年级的知识难度系数增大,可是今天我听了吴教授的讲座豁然开朗,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出在知识点上,更不是出在学生的身上,而是做老师的我的身上,想想七八年级的卷子要么都是单元测试,知识点很单一,只有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稍有综合,也只不过是不多的知识点,而到九年级就不一样了,卷子大部分都是三年六本书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初中的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理解掌握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初一初二没有有意识的训练,出现我刚说的结果就很显而易见了。
从2014年开始我就在我的数学教学中逐渐引入思维导图,重在每个章节结束的知识梳理和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孩子们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一来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二来是把整个初中三年所学知识点逐渐由零星知识点编织成知识网络的一个构建过程。可能它的效果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看到成效,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慢过程,对孩子的成绩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今年是我把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实践的第5个年头,从刚开始的实验阶段,到现在的成熟应用,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已经初见成效。2018年我新接手的1班和2班,学生们的学习习惯较差,入校第一次月考全年级16个教学班,我所接接手的1班和2班名列15名和16名,全校垫底。说实话当时我也是有很大的为难情绪,面对这样的孩子势必要更辛苦、更下功夫,结果也未必能有效果。但是作为一个参加十几年工作的老师,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我的基本操守,孩子小学基础差到初中我能让这些孩子收获一些什么正是我的价值所在。
把问题当成课题,一年多来除了平时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下大功夫,就是在平时学习中让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梳理和联系上重点要求。每天一个小知识点的讲解过后,在去做课堂作业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先把当小节所学概念定理以及数学语言等抄写一遍,然后再去完成作业。每一个单元知识讲完后让学生用一张A3的浅色卡纸梳理知识点,以本章知识点为中心向外辐射联系。就拿我们现在学到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来说,孩子们虽然学完八年级的本章内容,但是要求把七年级的上册和下册的课本都要随身携带,通过本章知识点寻找和七年级所学哪些旧知识点是有联系的,以不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这样不仅仅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更是对三本书知识结构的拉线编网。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自然规律,需要我们反复复习方能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以下是这几年的学生部分总结知识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称为知识结构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随着时间的流失,孩子的成绩也在一点点的发生变化。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两班入校的成绩初一第一次月考更能真实反映孩子的入校基础:
初一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对待孩子的进步需要静等花开:
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初显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在对于三本书的知识点构建中,由于个性差异,交过来的作业质量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的重视起来,我计划把这项作业由课外转移到课内,让孩子们不产生交差心理,而是真正的静下心来对知识的一个脉络梳理总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