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把知识管理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底层规律。
第一个维度是具体数据层面技巧
第二个维度是关注的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知识
第三个维度则是自己的认知深度。
要到达最后一个维度必须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而对于知识管理刚刚入门的,则更需要关注前两个维度,那就是具体的方法以及如何应用。
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
从中学课堂上,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但那时候需要掌握的信息量不多,只是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随着我们的成长,阅读方式也要随着改变。
我目前的阅读方式和作者倡导的一样,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在阅读时要把自己当成书的主人,而非书的奴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往拿到一本书,先看这本书有多少页,需要几天阅读完,然后计划每天要读多少页。而今的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这本书能解决我哪些方面的疑惑,我能从哪个章节找到答案。
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提出每天要进行反思,我觉得反思日记可以和晨间日记结合起来使用。反思不是要把生活当成流水账一样记下来,而是分成不同的版块,这和晨间日记的九宫格的方法也匹配。
每日精进: 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
(2)实际问题
(3)我的错误假设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在每周或每月回顾时,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