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第八章:自恋型人格
 概念:个体需要不断的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怯懦、低劣

动力学:自恋是儿童早期是对关系失望的一种补偿

补偿行为或者全然不同。

 驱力、情感和气质

天生敏感、强烈的攻击驱力(或内心对攻击冲动引发的焦虑无法忍受而促发攻击行为)

羞耻与嫉妒。

主观体验中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惧感。

嫉妒:克莱因。内心确信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又随时可能暴露,当看到他人具备我所缺乏的特长,嫉妒之心便会产生。

也促使对他人评头论足。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 防御与适应过程

理想化与贬低

浮夸的自体: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必定受到贬低。

追求完美达到防御的目的。

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理想化——贬低。

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是:自我攻击。用想像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

这注定失败。

 关系模式

自体客体:极端依赖(来形容用肯定、欣赏和支持来维护个体自尊的客体)

自恋者付出的昂贵代价是爱的能力的缺失。

(父母)自我价值极其重要。他人(孩子)只是自恋的延伸(被利用的对象)

自恋者附庸:(孩子)一旦自己暴露真实感受,就会引来拒绝和羞辱。

虚假自体:个体在学习被他人接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部分(孩子)

 自体

两极状态:

虚伪、羞耻、嫉妒和自卑

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和虚荣

1、 对自体的担心感受转换成对躯体健康的关注:疑病观念: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2、 回避:一旦察觉他人的不信任或对现实的不适应,便会主动回避。

虚无感: 强调自恋性防御对自卑感的补偿

浮夸感:对自身原始的爱

 移情与反移情

P缺乏建立关系的兴趣

T 出于自负或怯懦的心理

初期选择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想法

对T产生极端理想化或贬低的态度(他们对自己这些反应毫无兴趣)

T会被全盘抹杀、被视而不见的反移情态度,恰恰是自恋症动力学诊断的有力论据。

反移情:包括厌烦、激惹、困倦以及无用感。

P对T投射出理想化或贬低的自我部分。

T成为他们维持自尊的载体(T被当成工具)。

T担心失误正是P所担心的自我价值感在T身上的必然映照。

T应改进框架,认识对失误的担忧,可能会对治疗有所帮助。

自我客体移情:镜映、孪生、以及变相他我移情。

 诊断的治疗应用鉴别诊断

1、耐心、共情,T对自己的弱点展现不含偏见的现实态度。

2、T要避免过度谴责。

3、P因为害怕暴露缺陷,而擅长文过事非。

你有没有表明你的需求?

让P意识到:自己对需求感到羞耻、对人际依赖也感到羞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