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朱厚照他爹是弘治皇帝朱佑樘。朱佑樘临死,托孤,对内阁辅政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说:太子很聪明,但是年幼好逸乐,讨厌读书,希望你们多辅导他读书,努力做一个好人。
朱佑樘去世,朱厚照登基做了皇帝。
这一年,朱厚照十五岁。
十五岁,正是懵懂少年叛逆期。突然间没了爹,还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帝,无人能管束。那真是出了笼的鸟儿,使劲煽动翅膀,想飞多高就飞多高。
他的心智似乎就此停止发育,从此成为一个聪明的顽童,再也不能成熟半分。
辅政大臣天天上奏催促朱厚照读书上进,可那是皇帝,总有各种借口推迟,催你尽管催,又不能强迫,更不能动粗。真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大臣”。
其实太监也急,不过太监急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家的性命。太监们理所当然是顺着皇帝的心思,陪他逗乐,甚至引导他玩乐的。这和大臣们要规劝皇帝远离逸乐完全背道而驰,甚至是绊脚石。
大臣们当然不能去怪罪皇帝,只好想法子要皇帝远离太监们。当时朱厚照身边的太监是以刘瑾为首的所谓“八党”。刘健为首的大臣们心里太着急,步子迈得有点大,直接想要了八党的命。
一边是唠唠叨叨管东管西这也不行那也不许的严父一般的大臣,一边是哄着皇帝高兴变着法儿逗皇帝玩事事遂了心意的亲切可爱的太监。十几岁的少年自然是依着本性,选择了支持太监们。
于是,三个辅政大臣,两个离开朝堂,仅李东阳留下。但他之得以留下,和对刘瑾的妥协不无关系。
刘瑾得势,不过四年,便即倒台。成就的不过是一个想要逃离的皇帝。
历来做皇帝的,唯恐龙床坐不稳。无数野心家,千方百计想坐龙床。只有朱厚照,偏偏坐在龙床上,却不想坐龙床。
紫禁城,皇家宫廷,皇帝们的老巢。紫,是紫微宫,天帝所居之地,人皇既然是天子,自然也用紫来对应;禁,本来是禁止外人随意出入,但朱厚照大概不这么想,想来他觉得是禁止他随意出入的。于是,他一门心思想要逃离。
他不但这么想了,还这么做了。他在紫禁城外的太液池——今北海、中南海一带——建了豹房,长期居于此,逸乐游荡,把朝堂和天下百姓丢给太监和大臣,最后连死也死在豹房,而不是那个禁锢他的宫廷。
不仅如此,他还想逃离京城。第一次,他没能出居庸关,就在昌平通州转了一下。但是,他却借机研究好了路线和时机。第二次,他顺利出了居庸关,直奔宣府——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这样的聪明,如果用来正正经经做皇帝,当是他们朱家大明王朝之福。
更有意思的是,他给自己取名朱寿,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在宣府建镇国公府,以此为家。好好的皇帝不做,偏要做皇帝手下的公爷、将军,怎么看怎么透着一点堂吉诃德式的喜剧色彩。
朱厚照不是嘴上说说,他真的亲上战场。他曾在大同一带带兵追逐蒙古小王子部,几次都错过,终于在今应县一带与蒙古军遭遇,双方大战一场,斩杀蒙古军十六人,明军战死五十多人,受伤五百多人。
这似乎是打了败仗,但是朱厚照发出的却是捷报。有两个原因,一,确实将蒙古军赶跑了,很长一段时间,蒙古军都没有南下。二,朱厚照亲自上了战场,并亲手斩杀敌人一名。此事大概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以后经常与人念叨。
朱厚照还策划了一次远征,从宣府出发,经大同偏关到榆林。本来计划一直到甘肃河西一带,但在榆林折返,经绥德吕梁太原到大同,再回宣府,最后回北京。
这一次远征,历时七个月。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发生他做英雄的事迹。但值得称道的是,朱厚照始终骑着马,与其他将官一样待遇,没有乘坐车鸾什么的。
也许朱厚照不想做皇帝,就是想做一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大将军,满足他的英雄梦。但似乎总是没有机遇。就在他无聊的时候,南方传来了好消息。
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这让朱厚照兴奋不已,总算有机会大展拳脚了。然而,正德朝出了一个不世出的天才——王阳明。王阳明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虽然不得重用,但巧的是,他那时正好在赣南一带做巡抚。
于是,王阳明出奇兵,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将朱宸濠生擒活捉。等朱厚照慢悠悠赶到江南,仗已经打完了,轮不到他上战场了。
朱厚照真是有苦说不出,然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竟然要王阳明将朱宸濠放了,他要亲自去捉。
放虎归山,他朱厚照敢开玩笑,其他人可不敢,好说歹说,总算没有放人。不过王阳明的奏章却改了,特地加上了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的功劳。
回京的路上,朱厚照在苏北清江浦独自戏水时,意外掉进水里,大受惊吓,加之此时已是深秋,苏北水冷。朱厚照就此一病不起,不到半年时间,一命呜呼。
这死,也死得极具正德色彩。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