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雪像顽皮的孩子,悠悠忽忽吹了口寒气,洒落几滴雪珠儿,似乎还没把正在变黄的矮草和僵硬的地面濡湿,转眼就失去了踪影。空旷的冬野,只听得风呜呜呜乱响,刮得枯萎的草垛子乱飞。
囿于发烧咳嗽,连日躲在家中,有时出门采买,才发觉虽然眼前没有雪飞,但气温已经降到很低,低到鼻子感觉刺生生的疼。瞅瞅日历,果不其然,是小寒这个小家伙先来报道了。
别看小寒谓“小”,其实最寒。常查日历的小伙伴知道,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大多在小寒。小寒的日子,一般从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历时三候,然后进入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由于寒气长久积累,此时阳气尚弱,故而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往往集中在小寒。
“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解字》释寒为冻,此时还未寒至极,至极便是大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说的是因冬至后阳气渐升,逼迫寒气下沉,远看朦朦胧胧如烟似雾,便是此时特有的一种景致。
这“趣”更应在因时而动的鸟儿上。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此三种鸟儿,分别是大雁、喜鹊和雉鸡。最敏感的大雁首先感知到了阳气的上升,所以它们着急地从南方的温热窝儿冲出来,一路迎风排雪向北飞。喜鹊和雉鸡,一个开始筑巢准备繁殖后代,一个求偶长鸣寻觅伴侣。虽然真正的寒天才到来,但他们不安分地早早“活动”起来,带来了春天的第一丝气息。
小寒别有情致,尤其在古代,哪怕寒风彻骨、滴水成冰,冻得快走不动道了,在喜欢写“酸文”的文人墨客心里,依然是诗意盎然的时节。此时晶莹的雪花、晶亮的冰凌,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诗人、词人眼里,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说的可不就是小寒候鸟的故事?
宋代黄庭坚的《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寥寥数字,把人带入一个飘着伶仃冬雨的寒凉意境。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说:“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融物以情,似乎含着说不尽的酸楚凄凉。这些作品,或气候咏之,或纪事吟之,或习俗歌之,让后人诵读时感慨颇多。
今年的小寒在腊月之后,也就是入年了。虽然天寒地冻,2022年人们又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艰难,但对于新年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依然让人们的眼里心里漾出了笑意。最喜的是孩子们,编灯笼,玩炮仗,一刻也不闲着。今年雪多,北边儿南边儿都下得不小,倒是我们这儿一直没下起来。小丫很是遗憾,我说最冷的天还没到呢,小寒大寒才能比出真正的冷。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这时候很需要人们在生活上做好防寒抗寒的准备,比如备好厚厚的棉袄,准备一些高热食品,增加身体防寒的能力。在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今年小寒恰在大疫期间,更要注意休养身心。等得日头长了,过去最寒冷的夜,春天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