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到达成都后任中军师,没有统管的具体工作,每天很是悠闲。人闲了就容易胡思乱想,就容易无事生非。杨仪也是如此。
当初杨仪侍奉昭烈帝刘备担任尚书职务,蒋琬那时只是尚书郎。后来虽然两人都担任了丞相参军、长史的职务,但杨仪每次随诸葛亮行动时承担的任务比较繁重。凭着这些杨仪自认为资历比蒋琬老,才干也超过蒋琬,但如今蒋琬受到重用而自己却有些靠边站了,于是抱怨愤恨之情逐渐显露于声色,叹息愤怒之声发自于心底。
面对这样的祥林嫂式人物,当时人们都害怕他言谈话语没个约束,万一哪天不小心被牵连上就都不敢和他来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问候他。杨仪好像找到了知音,对着费祎好一顿发泄心中的怨恨,掏心掏肺地把前后经过一点儿不落地述说了一遍,最后还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刚刚去世的时候我如果率军投奔魏,怎么会零落失意到今天这种地步?真是后悔,但不可能再追回了!”
可怜的杨仪发泄了一番当时倒是痛快了,但他忘记了面前的费祎是何等心思。回去后,费祎就把杨仪这番话秘密上表,即便完全的转述,一点儿也不添油加醋也够杨仪喝一壶的。汉后主立即把杨仪免职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经此教训,杨仪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杨仪到达流放地点后又上书进行诽谤,并且言辞激烈强硬。于是后主下令郡府逮捕杨仪,最后杨仪被迫自杀。
杨仪的死印证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诸葛亮的识人之准。
单从个人才能讲杨仪也有其过人之处,史载其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常常规划调遣部队,对于筹办粮谷等任务,他常常是不假思索即刻就会完成,过程中的军事节制调诸葛亮也都依靠杨仪办理。和杨仪同事的魏延性格矜持高傲,当时众将都避而让之,只有杨仪对他不加忍让,以致魏延最为忿恨,二人如同水火不能相容。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很是爱惜二人的才干,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
二人的表现和矛盾连吴王都知道了。有一次费祎出使到吴国,吴王酒醉后问:“杨仪、魏延是像牧童一样的小人,虽然曾经以鸡鸣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时务,但是同时任用他俩势必两不相容。一旦诸葛亮不在了必定会发生祸乱,各位糊涂,不知道对此要用心防备,难道这就是所谓谋及子孙吗?”费祎回答说:“杨仪、魏延的不和是起因于私忿,而没有黥布、韩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在扫除强敌,统一华夏,功劳依靠人才来成就,业绩需要人才来扩展,如果舍弃他们而不任用,防备他们造成后患,就如同因为要防备发生风波而舍弃舟楫一样,不是最好的办法。”
相对于杨仪的狭隘急躁,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蒋琬就成熟的多了。诸葛亮死后,后主任命他为尚书令,总管国事,不久又给他加官行都护,授予符节,兼益州刺史。当时蜀国刚失去统帅,远近都惶惶不安,蒋琬处在百官之首,既没有悲戚的面容,也没有高兴的样子,神态举止如同平日,于是逐渐赢得人心,稳定了局面。
古语日:“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唯德才兼备,方能成其大器。”在德行面前,杨仪的才不过是小技,对于一国之相的重任显然是不合适的,可惜他本人到死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