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参加一个应酬,因为距离不远,决定和家人步行前往。夜晚的街市华灯璀璨,可能是因为休息日的原因,道路交通依然繁忙,红灯亮起的时候,很多道路交叉口都有大量的两轮车骑行人群,绝大多数人头上都戴了头盔,看上去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汽车的停放也更加有序了,漫步在北湖西路上,人行道经过硬化和亮化,施划了很多停车泊位,大多数车子都规规矩矩停在停车泊位里,与以前乱停乱放的景象截然不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
当然,也不全是好的方面,当我们快走到目的地饭店时,也有一些车子乱停乱放。在来的路途当中,还出现一起摩托车飙车炸街的现象,一辆巨型排量的摩托车轰鸣着从道路中间疾驰而过,留下了久久未曾消散的余音飘散在空气中,让人有点心惊肉跳。这些也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人的文明素质参差不齐,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具备较高的交通文明,那岂不是天方夜谭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小区后面的空地里和人行道,甚至包括小区进出门口的消防通道上,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都非常严重。有时候,交警部门会对这些乱停乱放的车辆贴温馨违停告知单,但是因为没有真正处罚,所以出现了“你贴你的,我照停不误”等无动于衷现象。现在因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所有的人行道都在进行改造,改造以后会施划标准的停车位,施划完毕以后再从严管理,相信效果会截然不同,就好比我今天在北湖西路上看到的良好停车秩序一样。这样一想,我们对未来都带有美好的期盼。
总体来看,因为晚上人们在外面的娱乐活动比较多,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需求也比较多,晚上相比白天而言,停车和行车秩序稍微混乱一些。不仅仅包括四个轮子的,也特别包括两个轮子的,人行道上两个轮子的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有待于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包括交警也好、城管也好,需要进一步强化晚间勤务管理,更加突出执法的宽严相济和精准管控,以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描述这么一个现象:一所房子,其中一扇窗户被人用砖头打破了,假如没有及时修缮,在不久之后其它所有窗户也会大概率被打破。同样一条道路,假如有一些车子(包括小车和两轮车)乱停乱放没有去管理,时间稍微一长,就会有更多的车子乱停乱放。一个红绿灯路口,假如有少数几个人带头闯红灯,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闯红灯,形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破窗效应”在理论上概括起来就是——“任何不好的事情,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就会形成风气,事情只会愈演愈烈,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这提示我们,做事情要关注细节,要有风险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执法管理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和规范,这其中严格是基础是前提。对少数人的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尤其是乱停乱放阻碍交通出行、只顾自己方便不顾别人利益,甚至屡教不改的,简单的温馨提示已经无济于事,必须通过严管重罚,来将其行为强行纳入文明轨道。我们小区后面的一条非机动车道上,有一辆丰田霸道的SUV车每天早上停放在那里,占了一半车道,早上这条路上交通出行的人又很多,经常造成交通拥堵,是属于“惯犯”了。要改变这一点很简单,多处罚几次就可以,交通秩序是靠严管管出来的。只要一点一点打歼灭仗,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大部分交通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掉。
今天早晨起来,在城区道路边散步,看到一个初高中学生模样的小男孩,骑着电动车飞驰的前行,头盔挂在电动车前面的挂钩上。等快要到学校附近交警执勤点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把头盔拎起来戴在头上,然后混入浩浩荡荡的进校人流中。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20年代了,学生群体作为接受新事物、新时代潮流、新文明风尚的引领群体,本应该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可是大量的事实和现象表明,学生群体在文明行为的养成方面还有大量的功课要补!今天这个早晨,我真替这个学生感到惋惜。
讯飞语音输入67分钟,全文1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