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意为书,却臻化境:《寒食帖》书意与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公认为是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乃大宋第一才士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写得苍凉惆怅,通篇书法迅疾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点画与线条以多面目示人,正侧锋交错多变,浑然天成。结字的大与小,疏与密,轻与重,宽与窄,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而又收放自如,深受历代书家激赏。
整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江西诗派”领袖、“苏门四学士”之首、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笔者注:杨凝式,唐末至五代大书法家), 李西台(注:李建中,北宋初大书法家)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东坡先生写得好,其弟子黄鲁直也评得好,真是知师莫如弟子。
试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我们可否这样说:如果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那么《寒食帖》就是学士才子的风格。三件法帖先后媲美,交相辉映,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行书中实至名归的三块里程碑。
二、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诬指苏轼在移知湖州后谢恩表中,暗藏讥刺朝政用语,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这也是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苏轼因此陷于牢狱,后虽经人援救,最终被朝廷贬至黄州看管安置。
三、气势奔放,灿若云霞:《寒食帖》诗意浅赏
被贬黄州第三年(1081年)的寒食节,正值苦雨连绵,居处潮湿不堪,天气郁闷,海棠花被连日风雨吹落于污泥之中。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眉山,那里有苏轼父亲苏洵、母亲程氏与发妻王弗的坟茔。自己被贬谪于此,清明节将至,却不能回乡祭拜,心里有无限悲伤;无罪被贬,故乡万里,君门九重深,报国却无门。有感于此,于是,大宋第一才士苏轼以他的独特的二指捻管执笔法,稍作沉吟,挥毫而作,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写成此震古烁今的二首五言诗法帖,即《黄州寒食诗帖》,诗曰: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连续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我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浅析:跌落污泥之中的海棠花
笔者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因被小人李定、何正臣等构陷而无罪陷于牢狱,最终虽经人援救,然而终至被皇帝贬至偏僻低湿的黄州身处困境的自怜自伤。
如果说,“乌台诗案”前的苏轼是朝野公认、皇帝和臣庶钦敬、万众瞩目的大宋第一才士——就像一朵盛开的美丽海棠花,那么“乌台诗案”发生后的苏轼,就像误陷污泥中的海棠花,她那如胭脂一样颜色的花瓣坠落于污泥中,前后地位之悬殊,不啻云泥之别。
这首诗暗用了两个典故:
1、“燕支”即“胭脂”,出产于焉支山,即现代地理所称的今甘肃省“大黄山”。“焉支”一语源出匈奴语,有多种语意,这里意为“天后”。相对于匈奴以祁连山为“天山”,焉支山为“天后山”。一般认为,其别称”胭脂山”、“燕支山”等都是匈奴语的不同音译。
《史记》与《汉书》均记载,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陇西,入河西走廊,占领了匈奴的祁连城(民乐县永固城),与浑邪王战于焉支山。匈奴败走,霍去病乘胜“过焉支山千余里,俘浑邪王太子和相国、都尉,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夜半偷负去,暗中真有力”,出自《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而不知也”,意思是,把东西偷走的是时间,没有什么事比时间更厉害,它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偷走。这也是苏轼用庄子典故意义之所在。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浅析:君门深九重,故乡在万里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的处境狼狈艰难孤独惆怅,厨无余粮,灶里烧的是湿苇,身处江水暴涨的堤边危屋,乌鸦衔着燃有余烬的纸钱四处乱飞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自己进退失据,有家难回,君门九重,报国无门,无罪遭贬,奈何奈何!
以上两首诗均为东坡先生遣兴抒怀之作,是苏轼在寒食节于人生低谷所发的人生之叹,写出了其至情至性,写得苍凉多情,真切地表达了苏轼此时进退失据、万般惆怅与无限感伤。
四、笔者总结:
《黄州寒食诗帖》,诗,是两首上乘佳构,奔放自如,灿若云霞;书,是千古法帖,无意而作,却臻化境。大才士一不小心,竟然将其写成了古今之人交口叹赏的千古法帖,书法之不可强意而为,法书大抵为率性而作,由此可见一斑。这让我等碌碌之辈望尘莫及,除了称羡不已外,却又无可奈何!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