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母亲很少一早打我电话,急促的铃声,不祥的预感。“赶紧回来吧!二伯早上摔了一跤,走了!”母亲哽咽着挂了电话似乎无心讲述更多的细节。手握方向盘的我脑袋一片空白。二伯今年虽已82岁高龄,但身体一向硬朗,怎么会舍得我们说走就走呢?进公司安排了手上的工作、推辞了和朋友第二天的国庆出游计划,匆忙回家处理了一些琐事带了几件衣服与同在上海的外甥女开车赶往江西老家。国庆高速大堵车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车轮切开浅秋的寒风在黑夜里急速穿行。和外甥女聊着二伯平凡而辛劳的一生。。。从此,这个大家庭少了一位众亲尊敬爱戴的长者,无不深感痛心和悲伤。
父亲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小,一岁多的时候爷爷就走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奶奶无力养活三个儿子,把大伯寄送到北坑舅公家学习务农得以活命,据说到成年了才回到家里。奶奶去世后,三兄弟相依为命,又被过继到叔叔伯伯家给他们披麻戴孝、养老送终。大伯从小放牛务农没上过学,性格内向、做人老实本分、不善言词。二伯性格略外向,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分学得一些知识多些见识,自然成了顶梁柱招呼着大家庭里的小节大事。长兄若父,长嫂如母,父亲在两位兄长和嫂嫂的照护下性格外向活跃,喜好文艺。以至于二伯安排其在中医院习医时还常常偷偷跑出去看戏演样板剧,被二伯多次呵斥教导后才安心学习成了一名医生,直到前几年才退医养老。这份养育之恩,老爸老妈经常和我们姐弟提起。
二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疾苦,在四个儿女还未成年之时患麻风病被隔离送往山里治疗多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聪明好学的他在麻风病院学得中医中药技术,治愈出院后务农之闲经常上山采药,对村民和闻名前来家里求医问药的外地患者有求必应,对家庭困难的病人经常不收取任何报酬。记得小的时候二伯家挂满了别人送来的锦旗,字里行间透着病人对二伯医术的称赞和对他无私施诊的感恩之情。对于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生活中,二伯对自己却非常节俭,一件衣服一双袜子只要能穿,一定是补了又补直到无法上身才肯放弃,后来日子富足了他还是保持着这份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几次邀请他来上海住些日子他都借口身体不好不能出远门,其实他是不忍心放下手上那些永远都忙不完的农事杂活,不愿意增添小辈们的麻烦,更是不舍得我们为他花费钱财。在很多的为人处世上,他总是更多的为别人考虑,宁愿委屈自己。这种高贵的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晚辈。
二伯还是一个勤学爱思考的人,经常买来医书自学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甚至用自己做临床试验,检验调制各种中药和膏方。还对各种民间传统习俗文化有浓厚兴趣,经常看书学习,对打油诗张口就来,上梁、婚庆喜事喝彩上口就唱,算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农村文化人,还经常鼓励我们要多学文化知识。记得我初中毕业考上师范中专入学出发的那天清晨,天还没亮,二伯摸着黑带来一挂大鞭炮为我送行,看得出他为我能鲤鱼跳出“农”门感到非常的欣慰。97年我再次考上大学,从父亲手里接过美院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刻,我激动得从躺椅上跳起,来不及穿鞋,光着脚捧着通知书跑着送给二伯看,他感概的说“我们家也终于出了一名大学生啦!”他是何等的开心!我想,要是二伯能成长在我们这样的年代,应该会是一名知识渊博的文化人,还或许会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学专家!遗憾的是,他出生在那个苦难的时期,并承担了这个大家庭太多的重任。感谢二伯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您是我们小辈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永远无法逾越。
国庆大堵车还是未能幸免。这十多年开车往返家中,从未用时23小时,这一次尤显漫长。也许,是老天在用时间和空间阻隔我们尽可能的晚一点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切。直至跪倒在二伯灵堂的遗像前我都无法相信他已离我们而去。安睡的二伯啊!您累了就好好歇歇,但一定要再醒来!我还想再听到您那低沉浑厚的声音喊我一声“明牯,归来啦!”还想听您讲述宗族里那些老去的旧年往事。我悲然若失的坐在安睡的二伯旁,哀思如潮。。。两个月前回家探望术后的母亲,在屋檐下和二伯聊天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然而,时隔不到六十个昼夜,今天与二伯却阴阳两隔,怎么也想不到那一次会是诀别!要不然我一定再好好陪您说说话,再多嘱咐您几句保重身体,别干重活累活。虽然每次回家看您,重复嘱咐的这些话是那么的惨白无力。您还是义无反顾的在为儿女,为这个大家庭默默的、毫无怨言的付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摇曳的烛光挟夹着哀嚎的唢呐声象一把尖刀刺痛着我们每一位亲人的心,老屋的夜影里掠过一丝丝黑云暗月,似乎在戚戚长吟着二伯平凡无奇的一生。
出殡的早上,在西门的井边,当八仙把您抬上山离开送葬队伍的那一刻,我突然泪如泉涌,这一刻我才相信二伯永远不可能再醒来,永远不可能再听到您亲切的喊我一声“明牯”了!
。。。
二伯,您走好,在另一个世界不要再如此辛劳,照顾好自己。二伯,安息!来生还要做您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