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到跨年之交,人就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如诗兴大发,大发少年狂。
新年其实没啥特别,无非是2018这个18。中国人想象力欠奉,喜欢把数字和节日、运气、幸福进行联姻,能沾边的绝不放过。告别2017,踏入18岁,这个说法竟深得民心。
于是,第一个人这么说并晒出年轻照片后,其他人仿佛约好似的迅速起哄,纷纷上穷碧落下黄泉,翻箱倒柜找出十年前甚至更早的照片,在朋友圈、聊天群展示过去的青涩和细皮嫩肉。
从这若干照片中,你能感叹手机照相功能的强大进化;从自己衣服的款式,可意识到自己竟也是久病成医的时尚中人。照片中,无论是杀马特葬爱式发型;或飞天遁地搔首弄姿的寝室后现代虚无主义混搭风;还是莫名想不起理由的白痴傻笑。
以前那些担心见光就嫁不出去的照片,生怕“出名了被人怀疑是整容怎么办?”“某某看了想死的十大”等照片里,那个死死压在箱底的自己,如今终于亲自撕开来封条。
二
大大方方的拿出来,给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瞧瞧,并自嘲几句:“看,当时我是多二啊。”
你更想说的其实是:当时我真年轻啊。
更多愁善感的潜意识后缀是:现在的我如此知性美好,不傻也不燥。
年轻就是美。
当时的我们,不需要岁月这个昂贵的整容医生,不需要流太多的血,不需要承受太多的痛和责备,我们就是年轻,就是美好。
好吧,就算当时看起来丑,那也是丑萌;当时看起来傻,那也是蠢萌。
这就是失去时的善良,一种本能的原谅和美化。
如果觉得上面这句话是批评,那么你一定还年轻,还没到年尾就患上舌头多动症的年纪。
三
作为一个善良的心智尚在健康发育的大好少年,我为那些完成一件事后喝得酩酊大醉抱人痛哭的家伙感动,不管那件事他出了几分力,他流出眼泪的有多少来自喜悦多少来自惭愧和懊恼。
他看到了骄傲和缺憾,并用一种直接的方式,撬开硬壳,让大家看见。
这个行为不值得鼓励吗?
如果你没有那样的时刻,你的人生应该看起来满满的全是干货。
这句话也不是贬义。
2017年为什么要匆匆告别,整一年的时间,整个世界都没有人说,今年17岁啊,这成年前的最后一年啊,得好好珍惜,别一个女朋友都没有就傻乎乎过去了。
2017的17,热议的不是歌词那种“喜欢我,别遮脸,任由途人发现。”
谈论最多的,反而是一种对年龄的极度厌恶。整个世界都借联合国的口吻说90后老了,价值圈黑洞一样捆绑着90后的“秃顶”、“油腻”“中年危机”。
作为年届十七岁的80后少年,我觉得自己是不是活得太乐观太自在。
他们,既是推波助澜生发剂保温瓶代言人,也是吓坏自我的受害者。这种莫名奇妙的危机感,如三体人即将抵达地球,惶惶不可终日。让人看到他们这群年轻人个个带伤,身心疲惫,被打得奄奄一息。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我总是怀疑,这种惨状独特吗?
四
答案当然不是,比他们糟糕的80后70后所面对的危机,只多不少。
职场前虎后狼的焦虑,家庭上老下小的担忧,理想放弃坚守的犹豫抉择,毫无新意一潭死水的生活境况——谁都要面对这些问题,并不特殊。这些危机、痛苦是人为的,言过其实的人人媒体时代一种集体意识失控。
它的结果,只是让人徘徊,抑郁和焦躁。他们和我一样,总是莫名奇妙过度悲观。
同时,又容易盲目的乐观。
活在这个像游戏一样的世界,坚定的人会冷静不被左右。心智不稳的,大概就被折腾得只剩一丝残血,苦苦支撑。
不过,他们最终会醒来,用这个年代最快也最有效的方式痊愈,而这种有效也许换一个数字就不那么好用。
2018!不过是这个数字刚好被踢到,阴差阳错地被捡起来,成为了回城补血的一把钥匙。满血出来,又会变成生机勃勃的少年,回到永不落幕的繁复世界中。
这个世界,奇妙,伟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