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夕一晓
1
12月22日,我被网上一条新闻震惊了。
“志愿者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孩并报警》的推文,一段长约3分16秒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轰动。
深圳宝安区一对父母,惨无人道地打骂女儿。
抽耳光、拿扫帚抽打、拉拽头发,甚至将女孩推到在地用脚蹬踏……手段之残忍让人触目惊心。
而女孩似乎已习惯被打,表情麻木没有任何哭闹和反抗。
视频中的男孩疑似是弟弟,不仅对女孩被虐待的情况司空见惯,甚至也出手打她!
2
无独有偶,前天和一个芳邻逛街,被她“不打不成器”的育儿观震惊到了。
那天芳邻因为工作受挫心情不佳,直到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她依然没能走出情绪怪圈。
商场里,儿子看着玩具架上的机器人入了迷,连妈妈叫他几声都没听到。芳邻气急败坏,一脚踹在孩子屁股上,孩子险些摔倒。他扭头看着妈妈,一脸惊恐,咧咧嘴巴要哭。
芳邻食指威严的点向他,这招果然凑效,孩子眼泪直打转但最终没哭出来,焉焉地跟在芳邻后面。
吃饭时,儿子又不小心将饭菜洒了出来。芳邻不由分说又一巴掌挥在儿子后脑勺上。
这次孩子非常“懂事”地一边默默抽泣一边赶快收拾残局,又为了不让妈妈批评拼命自动塞饭,我看了不免心疼。
我劝芳邻教育孩子不能靠打,她却说:「费那多口舌远不如揍一顿见效快,还能让他长点心,不打不成器!」
同为妈妈,我只看到芳邻儿子眼里的恐惧和妈妈身上的情绪怪物,实在不能苟同父母棍棒教育是为了孩子好。
相比孩子犯的小错误,更可怕的是父母焦燥的情绪。以教育为名义去打孩子,没有任何道理,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恶意。
这种恶意会导致孩子与父母间情感的疏离,而高情商的父母从不以打骂孩子作为教育方式。
3
知乎上有个问题:从小动辄挨打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有个高赞回答非常扎心:「我觉得活着就是父母的一条狗,极其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我会为父母养老,但不会有爱了。」
这个网友列了几条印象中被打的深刻记忆,每一条都触目惊心:
网友几次强调这辈子永远不可能忘记那些被拽头发、被打脸、被用脚踹、用板凳砸断手指,直到他们打累了的日子。那种一靠近家门就深深的恐惧,父母扫过来的每一个眼神都让她全身战栗的日子。
看完泪目,好想抱抱小时候的她。
孩子有时候真的很脆弱,你的打骂式教育,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或许有的孩子很幸运,没有留下阴影,也觉得父母的打骂是为了教育他变得更好。但是我相信,父母在出手的那一瞬间,他们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已经在做减法了。
高级心理治疗师曾奇峰在《幻想即现实》中说:「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意。」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打骂是最愚蠢的那种。
4
综艺节目《最美的时光》中,吴尊和爸爸被刷屏。吴爸爸甚至比吴尊获得了更多赞,除了72岁依然有超高颜值外,还有他温柔的教育方式。
节目中,吴尊和爸爸的腿绑在一起做任务。为了顾及爸爸的腿曾经受过伤,吴尊搂着爸爸肩膀刻意走得很慢,不在乎输赢,直言很享受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感觉很棒。
他的孝顺很让爸爸感动,他在节目中多次帮助别人,被赞情商高。吴尊说从小到大爸爸没打过一次,一向用爱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得不说吴尊出道以来零绯闻、三观正、情商高源自于吴爸爸的高情商教育。
而一旁的刘维则一言难尽的表情,果然节目中表现得不自信的他告诉大家,他就是那个从小被打到大的孩子,妈妈打他向来稳准狠。
几次得到最低分的刘维忍不住问妈妈:有没有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回答:“孩子是自家的最好。”刘维抚着胸口,明显松了口气。
刘维的心酸过往让网友心疼:刘维的不自信就是这么来的!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曾说:「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习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无条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切信息,包括负面的。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会不断的否定自己,变得自卑。
5
11月29日法国国会通过《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对于禁止打屁股引发热烈争议:
很多家长表示:我就是被打大的,为啥我不能打孩子?这对孩子有好处。
另一部分则表示:从来没有打过孩子屁股。但很快被自家娃纷纷打脸:不,他们打过。
看来大部分的父母都信奉:玉不琢不成器!
然而法国儿童基金会管理人却表示:「80%的虐待都是从体罚开始的,这是非常危险的,应该停止。」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思想。打骂只会让孩子远离、害怕甚至成年后人格不健全。
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的情商教育,而高情商的父母懂得通过言传身教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需求,成为他的朋友,和他一起成长。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22岁拥了自己的网络公司,成为一名企业家。他和父亲之间关系非常亲密,甚至直呼父亲的名字。
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小时候也是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的,但父母从来没有打过他,对于他,父母更像是朋友,是他梦想的守护神,一直以爱的方式陪伴他一起成长。
郑渊洁在《父与子》的子篇中也写到:「做父母的对孩子只能做一件事:爱。」
用足够的爱给予孩子多一些宽容、耐心、陪伴,多一些鼓舞与肯定。
6
在临床上,有两种父母亲,一种叫做 Emotional Dismissing Parents,即情感疏离型父母,一种叫做 Emotional Coaching Parents,情感教导型父母。
前一种父母亲就是低情商的父母,常常因为打骂孩子、压抑孩子的情绪而伤害到孩子。后一种高情商父母懂得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建立情感智慧,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泰国的公益广告《努力一点点》感动了无数人:
爱踢足球的小男孩被老师评价为:基础不好,头球技术为零。
面对比赛中失败的沮丧的儿子,她温和地告诉他:“教练说你一直很努力,你以前不会用头顶球,现在时不时也会用头球技术了呢,再努力一点点哦,轻触一点点就够了。”
儿子每次跑在最后一名,妈妈鼓励他:“没关系,努力超过你前面那个人就好。”
儿子在妈妈的欣赏鼓励中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努力。他一点一点地进步,慢慢地追上了自己前面的那个人,慢慢地学会了头球。在妈妈的爱里懂得了每天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妈妈在最后说道:我并不是想要我的孩子总得第一,我只想要他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够变优秀,但是却忽略了向孩子举起拳头的那一刻自己的面容和心灵都是狰狞的。
在孩子心里刻下这样可怕的形象,如何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走上自己的老路,暴力或被暴力。
教育孩子,请放下拳头,做一个高情商的父母,用爱让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一夕一晓,一枚女中青,专注情感和育儿,有着写字的梦。
首发于粉笔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