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的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工作很累,回到家看到孩子快乐的笑容和看到妈妈后充满激动的表情,大声喊妈妈,然后扑到我怀里的时候,一瞬间所以的辛酸都烟消云散,所以的付出都值得了!
儿子睡觉的时候总是喜欢抱着我,但是渐渐长大我觉得这种习惯需要改了,而且也到了分床睡得年龄,但是已经养成的习惯想要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想出一个办法,对儿子说:每天睡觉前我们互相拥抱下,你觉得妈妈的拥抱让你觉得足够安心睡觉了,那我们再放开,好好睡觉!
儿子答应了!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互相拥抱,而且他很认真的告诉我:妈妈,我好爱好爱你呀!
每每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觉得心都要融化了!我紧紧地拥抱他:宝贝,妈妈也很爱很爱你!
睡前拥抱已经成了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也都很享受这种仪式带来的满足感!也会一直坚持保持这个仪式感!
也减少了心中的浮躁,让心中充满爱!
什么是仪式感?
《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的一段对话,可以很好的诠释。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狐狸说。
其实说白了,仪式感就是用多耗时耗力又好钱的非必要动作或行为来表达某种特殊性。
正式一点叫作仪式,日常一点的就叫作仪式感。就如出门之前的一个吻,和生日时必备的蛋糕。
有些时候,我们不解,给足了教育,孩子为什么还难以管教,他们为什么不够专心,没有秩序?究竟孩子的成长缺少了什么东西?其实,也许,归根究底,是孩子的成长还缺少了仪式感。
身为父母,生活的大部分重心就是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每天为孩子准备最为丰富的一日三餐,送他们去学校,去最好的辅导班,为他们添置喜爱的玩具......但,这些就够了吗?
仪式感是赋予某个时间和时刻特殊意义的东西,说白了,仪式感就是对生活的重视,是通过一些非必要的动作和形式来表达重要性的行为。
比如: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都开始重视孩子的陪伴,但是经常出现的是孩子在一边自己玩,大人在旁边玩着手机,或者给孩子一个手机 IPAD,自己一个手机各玩各的!
陪着不等于陪伴,陪伴是真正的用心去陪,感受他的思想、言语、欢乐和悲伤!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画画、一起吃饭、一起做孩子做的事情!
每天在固定的时候抽出时间陪孩子,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真的爱他!
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含蓄,不要张扬,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从来就不缺乏,所以更应该及时地表达出来。
有些妈妈说,我们家所有成员从来不过生日,有啥意思啊,现在不缺吃不缺喝的。这样的说法也好无趣啊,生活本身就是一天天过来的,如果我们能赋予其中的一些日子色彩,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活着就是要找乐的,仪式感就是其中一乐。
更重要的是,仪式感可以让人更好地约束自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仪式感越庄严神圣,越能让孩子心灵成长。
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有仪式感的生活,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它的精致,有仪式感的人生,也才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在众多个走过的岁月里,回头看的时候,希望充满的是回忆和难忘!
家庭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将家人间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家庭凝聚力;
2、为孩子注入勇气,带给他们安全感;
3、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成为日后独自面对生活的坚实基础。
努力营造家庭仪式感,大的仪式不常有,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小事中创造“仪式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下的这些节日纪念日是一定要尽量仪式化的:
1.生日,尤其比较重要的10岁生日!
2.家人的生日,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
3.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4.爸妈的结婚纪念日,与家人一起拍全家福。
5.每年与爸妈或家人一起集体活动,值得美好的记录和回忆!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看到家庭的温馨和良善,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爱,那么就往这个方向去给自己的家庭加上“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