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连续看了几篇热搜的文章都是写微信朋友圈的,文章的大意是希望那些从朋友圈消失的人们重新回归到朋友圈来。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有那么一段时间,各种抨击朋友圈活跃度高的人的文章。互联网的世界真是变化太快,那些人消失了,又在被呼吁着那些人回来。
忘了在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的空间以及朋友圈真的不再有那么多人有新的动态了。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人发各种各样的动态,有些人记录的生活让人捧腹,有些人的自拍让人觉得这人的长相真的分三六九等,有些人谈的恋爱让你愿意相信爱情……可是慢慢地,看到的动态就总是那么几个人的了,和我一样依然爱在朋友圈和空间活跃着的,寥寥无几。
事实上,我也受过那些抨击朋友圈言论的影响。有那么一段时间,玻璃心的我也在犹豫是不是不应该把所有的生活全部都记录在空间或者朋友圈,那样别人刷到的总是我,会不会不太好。再加上自己观念的改变,更加愿意在这些社交平台记录的是让我开心的事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想要记录也换成了委婉的鸡汤式的文字,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好像一直生活得不错。我有想过要隐退,甚至于那段时间,我也有意这么做了。可是对于我来说,要克制真的很煎熬,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和异地的闺蜜们分享生活,我找不到比空间或者朋友圈更有意思的记录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可以附带照片。
好在这种煎熬持续的时间不长。去年我的爸爸开始学会了用微信,经常会和妈妈一起看我的朋友圈,偶尔爸爸还会给出精辟的评论。而妈妈则是看过之后就会在电话里询问我每条朋友圈的来龙去脉。寒假在家,妈妈也学会了用微信。今年我开学来到学校,要去甘南支教,去到合作培训时,一兴奋多发了几条朋友圈。妈妈就在电话里说了一句,去到那边多发点这些东西,让我也看看。
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我的心一沉。(此刻想到,竟然觉得鼻头酸涩。)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不愿意粘父母的人,并且上大学和父母的联系也不算多,一般都是一个星期才一次,可聊的话题并不多,很多事情我也习惯自己一人解决,也不会想到过多的和父母去分享。但就是这样一个朋友圈,成为了父母走近我的生活,了解我生活的一种方式。爸爸会关注我所发的内容,妈妈会关注照片中的我。尽管不再他们身边,但却能够感受的我生活的模样。从此,我不再约束自己,碰到好玩的事情想发就发。
我去九寨沟旅游的时候,发了很多美景的照片,妈妈在电话里告知我,她和爸爸看了都觉得风景真的很美。我回应妈妈:你要想去等我挣钱了就带你和爸爸去,前提你得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像你晕车那么厉害肯定是不行的。
说完,妈妈笑了。我沉默了。
我很想将来某一天有能力带上他们去看我看过的风景,但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机会真的没有很多。某一次寒假,爸爸和他的朋友聊天说了一句,帮我交了那么多年的学费,可是连我的学校门朝哪个方向他都不知道。当时我就背过身,红了眼眶。那一刻多么希望,毕业的时候爸爸来接我,这也成了我心愿上的一个条目。我不知道明年能否实现。因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当下记录着我的校园生活,记录我看过的美景,让他们先透过我拍的照片来欣赏。
前天兰州下雪,我们体能测试,我发了一组我和宿舍的姑娘们在操场的照片。朋友圈发出没有多久,妈妈就发来微信,你们好快乐呀。看到这几个字,我竟然觉得情绪万分复杂。想起了上高中的时候,经常没有缘由的头疼,妈妈每次在电话里就会叮嘱:你不要想那么多的事情。每次听到那样的话语,都会想哭,因为我从来都不会在父母面前提及自己成长的烦恼,我以为那样做,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有些东西是欺骗不了他们的。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有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压抑存在着,这也是我后来才觉悟的。
现在慢慢成熟的自己,已经能够接受很多东西了,好的坏的,所以也就变得释然了,才会有那种真正踏实的快乐。
上周去张掖玩的时候,发了很多照片,室友们就说,看你在那边玩得好开心呀,每张照片都笑的那么美的。这一年来,妈妈也经常会在电话里说,感觉你现在的日子很快活呀。嗯,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是快乐的。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太阳女神谢娜发的一个长微博:越坚强,越快乐。对这六个字不能同意再多,这就是自己的状态。对于成人来说,没有一种真正快乐会来得很容易。当然,我并不是要说自己就有过类似于谢娜那么沉重的成长经历。但我至少明白的一点就是,能在成长的这个阶段,有现在的心态,我也走了一段不近的路。
那些一个人哭过的夜晚,那些一个人与生活斗争的桥段,那无能为力又心有不甘的挣扎,都真实的存在过。我也相信以后仍然会有,甚至更加猛烈,但又有什么关系,我不害怕。
在谢娜的这条微博出来之后,张杰转发了,配了六个字:越了解,越心疼。想必像我一样看到之后觉得想哭的大有人在吧。对于我们这样的姑娘,最怕的并不是生活给我们开的各种玩笑,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能戳中我们软肋的是有人那么真实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那个人必定会是我们生命中不平凡的那一位。
好像说得有点儿远了,继续回来说发朋友圈这件事情。
我的微信好友并不多,基本上都是亲人和要好的朋友同学,或者我觉得磁场对的萍水相逢的人。我基本从来不主动添加别人的微信,当然我感兴趣的人除外。在张掖的时候,碰到那几个伙伴,我觉得有意思,便羞涩地问:“可以加一下微信吗?”然后他们哈哈大笑,还打趣说道,哪有我这样的姑娘呀,要加个微信还这么慎重。偶尔碰到有人要加我微信,我一般都是拒绝,实在碍于情面拒绝不了,就是加了以后,我也会将朋友圈对其屏蔽。原因只有两个,在这个网络喷子盛行的时代,我不想要和磁场不对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其次,我也担心隐私安全。因为朋友圈就是我的一部生活史呀!因而,我会在朋友圈活跃,是因为想和喜欢的人儿们分享生活呀。
我是个不爱聊天的人,而且越来越发现,生活中我话也越来越少,因为身边话多的人真的不少。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我是不会和异地闺蜜们聊天。所以空间、朋友圈自然就成了他们了解我生活的一种方式。每次和异地闺蜜们打电话,很多事情不用多说,就能聊很多很多,因为他们早已透过社交平台知道我的近况,只可惜他们其中有的并不是经常给发,所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有限。
昨晚,我将自己看到的文章在宿舍和室友们进行探讨,我问他们在他们的空间、朋友圈我是一个什么角色。如果有一天,我不发朋友圈了,他们会不会不适应。他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想这个问题,我真应该发来问问我朋友圈的人。)
前不久,一个朋友说他要在喜马拉雅读一读我的文章,把我惊喜了一把。然后随即和他讨论了一下关于要不要在社交平台发表自己想法的问题。那个朋友,我认识他的时间并不长,好奇心强的我,翻阅了他的空间和朋友圈,但却一无所获,显然是经过处理的。我于是就问了他。他告诉我,以前他也喜欢写一些东西发表,但后来就不想发了,并且把以前的都删了。现在,他觉得我这样喜欢记录是一件好事,至少留下了一些东西,多年后可以翻阅回忆自己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状态。然后我问他为什么要删除,为什么自己不记录?他说网络上有一段话自己很赞同,大意就是:不要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悲伤的东西,说出来,在意的人听了心塞,不在意的人不会在乎,厌恶你的人拍手称快,那又何必呢?
对于这样的话,我真的是不知该如何评论。可能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并且信奉这句话的人肯定还有很多。但我不是。并且,我以为,受这样的话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方式的真的不见得就是一种成熟的行为。
当然,我也不是要以此标榜自己有多理智成熟。我还嫩着呢,还在慢慢走向一个自己更加喜欢的成熟睿智的状态。看到我经常发说说,发朋友圈,发没有逻辑的文章,在背后抨击我的人肯定是有的,(庆幸他们没有浮出水面,不然玻璃心的我真的可能会难过一下下。)但我想,肯定也有人期待看到我活跃着,占据一下他们的屏幕,浪费一下他们的流量,这就足以使我继续朝气蓬勃的拍照,继续发朋友圈,继续码字。
更加重要的,在日渐惨淡的空间、朋友圈我依然活跃,是我自己高兴呀!我高兴我能把一切值得纪念的都记录下来,我高兴以后的那年今日,我都有东西可看。哪怕失忆了,也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精彩过。
没有什么比我高兴更加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