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所谓的顶层设计
自然界没有顶层设计,一切源于野蛮生长。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1 野蛮生长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把世界解释为上帝设计和规划的结果。但就算整个世界真是上帝设计的,我也只相信他设计了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而发展、演化的历程全由它自生自灭。就如宇宙大爆炸带来的无尽混乱与折腾,最终落入宇宙如今所展示出来的形式。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个万能的神,主宰了世间的一切,那么他的复杂度和计算量得多大啊,这蓝色星球的芸芸众生都只仅仅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一粒尘埃都如此复杂,何况是整个宇宙。所以从复杂度上分析,我宁愿相信阿三的哲学,在所有的事物上都有一个掌管它的神,而不是一神论。
我们总是希望事物的发展有一根主线,为达到某种结果,自上而下的决策与规划,但是这并不是现实与自然界中优化的方法。自然界没有顶层设计,一切源于野蛮生长。生物要适应环境变化而谋求生存,它的手段在于变异,在许多种变异中通过自然的筛选得出,一步步逐渐演化至今天这样的世界。而变异的多样性,是决定这个物种能否继续存活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屋建瓴的智慧设计无法解释生物和技术的演变,与生物谋求适应一样,弹药的发展必然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变异(改进),不断的在竞争中优化谋求存活。
弹药领域也如同自然界的生命一样,逃脱不了野蛮竞争。“中国在研的火箭弹比全世界在研究的项目都多”,从珠海航展上,我们的各大军工集团展出的常规弹药体系真的可以说很少有国家能与之匹敌的,在陆军打击弹药体系内,航天科技集团A100、A200、A300、M20、CX-1系列火箭能覆盖300公里内的打击,兵器集团有122毫米、220毫米、300毫米、340毫米口径火箭,打击射程300公里,同样航天科工集团也有自己的对陆弹药体系,这种爆发式的野蛮发展虽然看似浪费,但却是我们走向成功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与生物的进化一样,这个过程必然尸横遍野但却又无可避免。
很多人认为,这些年中国社会不管是在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这么快速的进步,得益于我们在整体上的策划、规划与高瞻远瞩。比如说国产大飞机C919,成飞造机头、沈飞搞尾翼、西飞弄机身、上海总装,这都是早早就规划好的吗?首先不能说沈飞不能造机头而西飞不能搞尾翼,这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规划的,相反,这正是由于这些年这些单位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形成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格局,其实,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选择。
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单位竞争同一个项目,很先进的技术同时有多家单位在竞争,并且技术水平都相差不多,这样不会造成浪费吗?但“整个发明的历史就是一连串无止境的平行实例”(人类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看看几百年前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发明权之争,再看看爱因斯坦与达维德·希尔伯特在发明广义相对论[1]上的竞争,我们就能看到在人类顶级的发明/发现的竞争中居然也如此的激烈,甚至有些竞争都可以按天计算,再回过头看看现在这种比比皆是的所谓项目竞争/竞标又算得上什么。弹药行业的开始竞争,只不过把原来垄断、封闭、约束的世界打开,逐步还回自由竞争的状态。在这种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几个团队、十几个团队同时发明轮子的概率将极度的增大。从某种意义上看,这要么是大规模的冗余,要么是强大的巧合,只要到了该来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被发现或发明。这看似野蛮而近乎残酷的竞争,其实就如同生物界优胜劣汰法则一样,它在加速着淘汰、加速着技术的发展,这是走向进步、加速进步从而走向生存的必由之路。
2 试错
人类凭空架构复杂系统的能力很差,人类擅长的是试验,从试验中获得反馈、总结、改进,如同生物进化一样生长。我们总是想做事情或设计产品一步到位,要做就到最终状态,在有模板的情况下,或许我们真的能;但对于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就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没有最终的状态,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态,事物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迭代而逼近真值。
《Art & fear》一书中讲到一个例子,“一位陶艺老师把学生分成两组,数量组和质量组。数量组的学生最终得分只和作品数量有关,做 50 个得 A,做 40 个得 B;质量组得分只考察质量,只需要做一个,但是要做到完美才能得 A。结果学生做出的质量最好的作品,全都来自数量组,因为他们不断地做,从错误中学习。而质量组总在做完美作品的理论推演,最终带来了看起来完美的理论,和一堆什么都没做成的黏土。”从质量组和数量组的测试,我们可以看到高屋建瓴的去规划一个好的产品,不进行产品的迭代更新,并不一定能制造出完美的产品;而通过数量的积累与提升,不断的迭代更新或许真能造出所期望东西。科技体如同生物一样,在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自我淘汰中得到提升,形成适应于它生存环境的特点。“试错,是解决复杂世界中问题的一种强力进程,专业领导却不然”[2]。
PS:我娃看佩奇里面做陶器,把做的整个过程、技术要领都描述非常清楚,还说要教我,但真正做的时候却连个泥条都不会搓,但我相信一次、两次后她肯定会在不断的提升,而原来从动画片那学到的流程、技术要领也会在她得不断试错中验证和重新认识。
弹药/武器的发展或许大家都觉得更应该高瞻远瞩、考虑全面、保证未来多少年不落后,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除非有参考,人并不擅长构架高瞻远瞩的系统,也没有人能够保证科技总会按照预测的轨迹进化,设计中唯一能保证的是产品比原来先进。弹药/武器产品同样需要在战场(对抗)的环境不断的改进、进化,才可能如数量组一样制造出的是好产品,而如果总是纠结于这个性能不行、那个指标达不到,希望造成完美的产品,而迟迟不付诸实践,那么必然如质量组一样最终被淘汰。这个社会是缺少高瞻远瞩的人,因为人本来就不擅长于这个。我们很难从复杂纷乱的世界中看出方向,当我们造出原子弹、冲出地球的的时候,我们曾经以为将是原子时代或者是太空时代,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互联网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很多以前我们认为荒唐的设想都逐渐变成现实,比如AI、无人驾驶,而现在不再有人觉得它奇怪了,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能预感到自己未来即将失业。很多人讨论,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似乎缺少了德国人、日本人的影子,这可能与这两个国家推崇的严谨作风相关,互联网需要的是行动迅捷与机敏,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不会花太多的时间讨论创意,而是让创意在尝试和检验中不断改善。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但真正把它发扬光大、广泛应用的则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死于了数码时代,我们很重视科技的原创,而往往忽略科技的应用也是一种创新,而科技的应用、推广与创新更加决定一家企业或公司的发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得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必然没有进步。
由生物化学家转为经济学家的特伦斯.基莱(Terence Kealey)说:“在科学和政治界十分普遍的线性教条,科学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商业,基本上是错误的。它误解了创新的源头出现,事实上,它把关系弄反了。审视创新的历史,你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现,科学的突破是技术变革的结果,而非原因。”[^3]弓箭的发明没有利用任何牛顿力学计算,火药的发现并没有利用任何化学知识,蒸汽机的出现没有借助任何热力学的帮助,技术的进步都是来自实干家们在不断的试错中获得的经验,是偶然发现、逐渐进化带来的技术,而新的技术为学界带来了更多可供研究的东西,当然科学也不时的回馈技术。
生命与科技这两者都是基于无形的信息流动,它的本质不在DNA、组织和肉体等实体形式中,而是在这些实质形式所包含的能量与信息之无形组织中。[2]生命物种可以通过DNA完成克隆、复制,科技物体可以通过它的制造信息、设计图纸完成建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物种与科技物体的进化,是通过在自然界/环境的试错中最终把适应环境的DNA/信息保存了下来。试错中得到的经验,而这些居然都保存在了DNA里面,得出这样的结论看似真的挺怪异。设计、创造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得到发展,通过不断的迭代而接近真值,而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计算、每一次试验都是让产品逐步的进化。
3 不可缺少的粘合剂
很多人认为,“弹药的发展有一根主线,而总体设计是自上而下的决策与规划”。上面分析了,自然界是通过变异而实现自下而上的发展,科技体一样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所有的事物发展与演化似乎由简而繁才是合乎逻辑的。这好比做数学运算,除法比乘法难,几个质数相乘得出答案很容易,小学生就会做,但要对一个大数做分解质因数,最超级的计算机也会卡壳。至下而上好比是做乘法,自上而下好比大数分解质因数,孰难孰易不难分辨。同样的道理,要求总体设计(系统)去引领部件(要素)发展就如同让你去分解一个大数一样,本身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得事情,或者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的要件:要素、连接和目标。它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目的性,并可以自组织、自我保护与演进。[3]弹药各个部分(要素)独立发展,那要成为一个整体、达到一定的指标(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结合(连接),从某些意义上讲这就叫总体设计。我认为总体设计其实就是粘合剂,连接各独立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作用非常的重要。我想用比特币发明的事来阐述下,技术需要结合,同时这也是属于总体素质与荣光。
比特币的发明应该是这些年比较重要的一个事,由中本聪发明,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其中非对称加密、点对点技术、哈希现金这三项关键技术是比特币发明所必不可少的,但没有一项是中本聪发明的,这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中本聪恰好具备发明比特币的全部素养,正如有人事后评价说:“要想开发出比特币,必须:1、对货币有非常深入的思考;2、要了解密码学;3、认为比特币这样的系统从理论上是可行的;4、要有足够的动力将这个理念开发成实际产品;5、编程能力出色,能够保证产品安全;6、有足够的社交技巧,才能围绕这个产品创建一个成功的社区。密码学圈子能符合前三个条件的人已是凤毛麟角。[4]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你可以不是关键技术的突破者,能做好技术的粘合进行创新,仍然会有大的突破。但也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技术的粘合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相反,这样的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更加苛刻,满足这样条件的人或许真的凤毛麟角。通过比特币发明的那个故事分析,在创新的领域,成为一个优秀的总体(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对技术的深入思考、执着的信念与动力、优秀的沟通能力。相对于前两项,我觉得执着的信念与动力是最为难得的,这可能也是那些牛人区别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在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里干出了辉煌的事业,在常人看来火炸药这种专业冷门、危险、枯燥而难于出成果,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大家一般调剂才会去这种专业,在这种领域几十年的坚守并保持旺盛的科研欲望确实不可思议。但仔细的去看看王泽山院士他们那一代人的访谈录,你会发他们的信念都来自于小的时候经历过日本人的占领、轰炸等等,他们的信念来自于山河破碎时的励志报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通过自身经历而激发出来的信念与动力或许也是常人难以匹及的。在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其实现在搞导弹的也没有赶上卖茶叶蛋的,特别是买煎饼果子的),那一批人仍然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正如钟山院士(红旗7总师)所说的“人只要有一股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无往不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