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查,你是愿意在孤岛上一个人生活十年,还是愿意带着仇人一起生活十年,答案当然是带着仇人。
每个人都活在关系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一个人在孤岛当中。每天都在各种关系当中,而这种关系的品质决定了生命的品质。
我们的一切都在关系当中,我们都活在关系当中,一切都与关系有关。
我们和自我的关系、父母的关系、伴侣的关系、孩子的关系,同事朋友职场朋友关系,都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和幸福指数。
哈佛大学花了75年时间追踪了724个人,找到幸福的根源是:寄于家庭朋友、社会良好的、健康的、被认同的、被接纳的那份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不仅仅是对财富名利的这种追逐。
有一句经典:有关系就没有关系 ,没关系就有关系。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成年之间的来往,更适用于亲密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生产力,没有关系就没有交易,没有关系就没有沟通。
关系大于教育。稳固亲子关系是孩子价值感、安全感的来源。是孩子构建自我走向独立的基础。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关系越好,影响越大,关系越好,互动越是健康的。关系越差,关系是对抗的、愤怒的。所以,关系好的时候,教育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轻松的完成。
很多家长都头疼一件事:我家孩子就是不听我话,怎么说不听,要动手就听。
那为什么孩子不听呢?
在跟孩子沟通前先得考量一件事:跟孩子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是相互认同、接纳,还是相互对抗、否定呢?不同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要想改变和孩子之间的教育,首先就得改变亲子关系,调整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先看看亲密关系的三个标准:
1、平等。人格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年龄大小,先后顺序。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仗着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尊重,拳打脚踢,动不动就说:我养你,打你两下怎么了?
请问家长是你要生孩子,还是孩子让你生孩子?换句话说,生孩子是家长自己的需求,他并没求你生他出来,那你为何要仗着你生了他有如此优越感呢?
2、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价值,每个人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空间。我们爱孩子,不代表要干涉孩子,侵入孩子的隐私空间,不代表孩子替我们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小家是一个整体,但同时每个人又是独立的,在属于个人事物的隐私空间我们都要对自己负责,不受别人侵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能去侵犯别人的隐私空间和成长空间。
3、允许。每个人生来与众不同,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未来,想要关系和谐顺畅,我们就必须尊重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允许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允许别人以他的方式对我们。当别人跟你在一起时,没有感受到你要改造他的危险时,他才乐意敞开心怀与你交流。
没有任何人愿意被别人改变,这是你永远要思考的核心关键。换句话说: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一大杀手锏,就是我们总想去改变孩子!
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1、倾听。有效亲子沟通,和谐的亲密关系,从积极的倾听开始。我们要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给对方一种被关注的感觉,满足对方存在感、价值感。
如:你在忙,儿子跑过来跟你说:妈,跟你说一件搞笑的事情。。。你不可能立马蹲下来注视着他面带微笑进行回应,那样显得程式化了。你可以说一句话:妈妈在忙 ,但我听着你在讲话,你说吧!
即使你没看着他,但孩子知道妈妈在听他讲话。所以倾听重要的是:给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对他很感兴趣、很关注他,让他明白他在你心中很重要。
2、理解孩子。懂得他的难度,看到他的付出。
如:孩子上了一天学,回到家扔下书包,就躺在沙发上。家长看不到孩子的付出,家长就会说:一天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回来就躺在沙发上,像什么样子,懒死你算了。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学习的辛苦,看见认识学习孩子的动机和态度,那么我们会关心孩子,说:妈妈看到你这么累的样子,就知道你在学校上课一定很认真,累了就先躺一会吧,等妈妈把饭做好了,再喊你。你先休息,不要先做作业啊。(各位,你越是这样,孩子可能学习的动力会越足,学习努力的态度被你看到。)
同样一件事情,父母的态度不同,给孩子两种会截然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觉就会有不同的行动。
再比如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努力了,孩子的结果不好,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在某某事情上碰到了些障碍、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这些理解孩子的话,孩子会感觉到温暖,就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3、看清和欣赏孩子的优点。家长总是认为别家的孩子好,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的更好,总是找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优点来刺激我们家孩子,试图让孩子来得到改正。
但事实,不但没有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和尊严,也给孩子传递了消极负面的暗示。
家长总是习惯于挑剔孩子的缺点:孩子顶嘴,就说他不尊重父母;听话,又说孩子没主见;活泼好动,又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安静内向,又觉得他太孤僻;乐于助人,怕他吃亏;不帮助人,又说他自私。反正孩子怎么做,家长总是能从孩子身上挑出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的模式,就算是圣人也受不了啊。想都不用想,亲子关系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要转化一种思维: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并且放大孩子身上的亮点,并且 引导孩子具备更多的亮点。所以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需要成长。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要调整我们看见孩子优点的能力,我们要学会肯定他,欣赏他,孩子在这种被欣赏认同的感觉当中,才会力量得到滋养、得到接纳,才会更好的发挥和成长自己的优点。或者他并好才会有强大的动力。认同孩子很重要,6岁以前必须无条件去认同孩子。所以,孩子在这种被认同接纳的感觉中长大,亲子关系不会差到哪里去。谁会排斥一个完全接纳和欣赏自己的人呢?
4、知道他的委屈。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发泄,他的心灵和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实冤枉了,被欺负了。。。这对孩子说就是委屈的事,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常见的事情。校园暴力事件经常发生,生发生这种事情,就会有部分声音会说: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成这个样子,他为何不跟家长说呢?其实,不是孩子不跟家长说,而是有时跟家长说了没用。什么叫没用呢?太多的孩子回、家跟家长说了在学校的快乐、悲伤、遭遇、冲突等等,父母没当一回事。要不家长忽视孩子,觉得孩子们打打闹闹,过几天就好了。要不就嘲笑,不就被老师说了一下嘛,那么多同学,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是你做了不对了。
一件事情,孩子跟父母说两三次,得不到父母正面的回应,反而会对他攻击、否定、打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告诉父母也没用,告诉父母得到更大的伤害这种感觉。从而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无助心理境地,从而走向孤立无援的心理境地,导致校园暴力、校园冲突逐渐升级。
当孩子受到委屈,家长一定要知道:我们要蹲下来,我们要陪伴孩子、看见孩子,聊聊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需要爸爸妈妈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支持。
我们不同情孩子,但是,我们要关注 孩子,要坚定的站在孩子身边,明白他的委屈,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受了委屈,妈妈知道你怎么怎么样。。。。
5、 满足他的需求。如果是正当的需求,就满足他的需求。如买个新玩具、新衣服。。。父母不但拒绝孩子的需求,反而打击孩子:你就知道买、你除了买还会干什么。。。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一种不值得拥有的感觉,也不但会让孩子心理情绪受到伤害和影响,也会让孩子内在价值感很低。正常范围内的东西,就干脆点买给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觉得他值得,只要是经济范围允许的情况下,不是特别的蛮横叨专的要各种东西。如果是不正当的要,如玩手机玩游戏 ,你要仔细思考,他是要满足玩游戏的需求吗?不是,我们要学会看清楚孩子不正当要求下背后的需求。
需求分两种 :看的见的和看不见的。
1)看我见的需求-外在的,物质上的、直白的需求、直接表达的需求。对于孩子直白的需求,给予确定,并用事实证明,如果是你承受范围内,又也是他必须的,或者他又没蛮横去要某些需求,家长 可以满足。如果他的这种正常需求,超越了父母的范围,那么可以很理性的告诉孩子:你想要好的东西很好,但是这个超出了爸爸妈妈正常承受范围 。家长应该这么说,而不是不跟他买还对他进行人格攻击。
2)看不见的需求-包括爱、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这是所有需求的核心需求,也是每个人一生最大需求。换句话说: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对父母都有这种渴望被爱、被认同、安全感的需求。
如:有个孩子,只要上课就捣乱。父母把他送到天子骄子成长营。第一天也是不听话捣乱。下课时,黄导就跟他沟通,拍了一下桌子
黄导说:你知道你为什么捣乱,黄导都不说你吗?
孩子说:不知道
黄导说:很简单,我从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一个可以不捣乱的孩子,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本意是不想捣乱的孩子,你是一个想不捣乱就立刻可以做到的孩子,你不需要通过捣乱来获得黄导的关注。即使不捣乱,黄导第一眼就发现你与众不同,我随时随地都在关注你,我心理特别喜欢你认同你。如果你不捣乱,你更能成为同学当中的影响力中心。所以接下来,你不是去影响他们学习,而是带领他们学习。能做到吗?
孩子说:能
奇迹发生在第二天,他规规矩矩比任何人都认真。教育只要抓住核心,真的很简单。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的父母反馈,他在学校也不捣乱了。黄导这个说话的逻辑是,不针对捣乱这个行为,而是对行为背后的需求,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被接纳,即使捣乱也不会被批评。我们接受他在黄导那里是任何样子,孩子这种认同、爱的需求被满足。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关注呢?这就是上面讲的“看不见的需求”==爱、认可、归属感、安全感。。。这是所有人情绪、心理背后的需求。所以,当家长教育孩子,我们能明白人类人性的基本需求,我们给予满足这些需求,可能就自然消失了。如果孩子的匮乏很高,就会持续满足一段时间。如果他没有太大的伤害或者关系本来就不错,一两句话就会有正面积极的行为。当他得到这些积极的需求正面的回馈,他一定会有正面积极的行为。
6、连接。什么叫连接?我们要给孩子打造价值观、信念、梦想的共同体。爱好共同体、缺点共同体,爱好连接、梦想连接、追求连接、价值观连接、信念连接。。。。
如:孩子喜欢打球、画画、唱歌。。。家长与孩子一起,哪怕你不会画,你也要表现出很喜欢画画,你很享受看他画画,你可以和他参与进去。看一场球赛、KTV唱一下午。。。孩子喜欢的,我们也要适当的喜欢,孩子讨厌的,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和他站在一边,只要不是原则性、道德性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连接。孩子就会跟你有话聊,而不是坐在一起,你玩手机、他玩手机,相互想什么都不知道。或者你玩手机,他一玩手机,你就叮嘱他你作业做完了吗?这样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孩子。真正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或者孩子持续好,正确下的好,前提是孩子与父母关系正常。
如果彼此没有一点共同点,你们怎么成为好的关系呢,哪怕是缺点也行。当然,建议在好的一些方面,产生一些共鸣、共通、或者一致的爱好,同频才能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