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空巢青年”这个概念,是有个朋友要做一期这样的选题,听闻我一个人在外租房住,就把我当成了她的采访对象,于是甩给了我一堆相关问题。
百度上对空巢青年的解释是这样的:
虽然十分不情愿承认,但也不得不坦诚,自己已经加入“中国20万空巢青年”大军,仓皇离开学校,匆匆忙忙扎堆到大城市里,挑某个远离市中心的城中村,租一间十几平米却价格死鬼的单间,开始面对成人世界的生活。大概这是很多刚从象牙塔走出的毕业生所选择的一条路吧,那也没有什么好感慨的,比你大的人已经经历过,跟你一样大的人正在经历,没你大的人迟早要经历。
朋友丢给我的采访问题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什么时候你觉得最孤独?”当时我的回答是:“下班回家闻到隔壁家的饭菜香的时候最孤独”。也许因为自己对吃比较挑剔吧。
好事如我,由这个问题引发许多感慨,也去问了一些一个人住的朋友。
有人说:“想找人唠嗑的时候最孤独,一个人呆得憋不住了特别想找人说话却找不到。”
有人说:“一个人吃饭最孤独”
有人说:“放假最孤独,国庆假期一个人在家宅了7天没出门没跟人说过话。”
有人说:“没有什么孤不孤独的,毕业后就一直一个人住,习惯了”
有人说:“有时间就打机开黑,放假就找朋友聚一聚,从不觉得孤独”
有人说:“我不想讨论这个问题”
……
似乎,孤独成了“空巢青年”的代名词,好像大城市留给他们的,只有无尽的冷漠与孤独。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住的男男女女,真的就像空巢老人一样,只剩下百无聊赖与孤单寂寞了吗?
还是那群一个人住的朋友,缠着问他们下班后的时间做什么?
有人说:“给自己好好地做一顿晚餐”
有人说:“跟家人、朋友煲电话粥,找小伙伴开黑玩游戏”
有人说:“去跑步”
有人说:“上网、看视频、学习”
有人说:“看书”
有人说:“找朋友玩,逛街吃饭看电影”
有人说:“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就过了一个晚上”
……
你瞧,每个人都能找到时间来打发时间,在网络快要把人类绑架的时代里,一块小小的屏幕就可以侵吞大部分的时间,一个人住这样,一群人住也依旧这样,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感受,不是独居带来的问题,是群居解决不了的问题。
大部分情况是,独居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是享受那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的自由,当然,也要承受这份自由的代价: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都没有人替你分担。在这段时间的独居生活里,我最大的感受是,得强大得像个汉子去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也可以自由随性得像个孩子一样赖着不起床。
就像那个说孤独是找不到人磕唠的朋友,最近从深圳搬去了苏州工作,住着老板提供的房子,两房一厅,意味着他要跟别人同住一屋檐下。刚开始的几星期,他还是一个人住着,后来招了个新同事,搬进来一起住了。气得他一直跟我哭诉着:“独居的自由就没有了,跟别人一起住多拘束啊多不方便啊balabala~”虽然嘴上说着合租多好啊有人陪你磕唠了,还骂他连个舍友都忍受不了真是小孩子想法。却不得不承认,我也贪恋这这份一个人住的自由。
自由是:今天觉得好累不想洗衣服就偷懒放到明天;放假时间就睡到自然醒没人吵;从早到晚放自己喜欢的歌到最大声;甚至在洗澡的时候打开某部喜欢的情景喜剧,让熟悉对白与配音的那段“哈哈哈哈”的假笑一起在房间里回响着。
代价是:今天不想倒垃圾没人会惹来蟑螂没人帮你赶跑它啊,做饭不想洗碗就没人帮你洗啊,不想搞卫生就让要自己生活在邋遢世界里啊,灯泡坏了跳闸了自己搞定啊。
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内心戏,痛并享受着。
五一三天,我没有回家,没有出去玩,选择了当一个不折不扣的留守老人,但想想,这三天,没跟什么人接触却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孤独,没做什么事情但是好像把上班时间落下的事情都给补上了。
用一整天的时间修改好论文发给导师;买颜料画笔来尝试了画个手绘帆布包;带相机出去见见光,扫街一圈拍到几张喜欢的照片;乖乖把自己的狗窝收拾了一遍;下楼买菜认认真真地学着给自己做饭吃;日常画画与学习;看了最新两期奇葩说和一部老电影,把自己哭成了狗;去找朋友蹭饭被两对情侣虐成了狗。
总能找到很多事情给自己打发时间,大概骨子里就是个向往离群索居的人,很享受孤独且自由的状态,想旅游就会说走就走地去了,想沉淀在家整理旧事物就不出门,听从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不受拘束,享受自由的狂欢与狂欢背后的孤独感。
常常被问:“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我常常一个人,是孤独的,甚至有点悲凉的,但只有自己清楚,即便没有陪伴,但有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就不会是孤独的。
昨天有个朋友逛书店,看到一本漫画书,书名是《一个人住的第几年》,就给我发来张照片,说起看到书名想起了我。讶异于自己又多了一个让别人想起的理由。也想回答说:不知道我会一个人住几年,但不会害怕要一个人住几年。
所以,别把我想得那么孤独,我过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