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野
小时候,睡觉前必做的事情,就是做“白日梦”。
真的是白日梦。
我会想象自己有一间阳光充沛、空旷明净的大卧室,那里有软软的床,床边的桌子上放着取之不尽的零花钱,我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摆弄遍布房间的玩具。
或者自己变成了轻功了得的古代少侠,鲜衣怒马。从几层楼的高处跳下,毫发无伤。
或者是一处山林翠绿欲滴,晴空万里,山麓下小河汩汩而流的世外桃源。
但仿佛又不仅仅是白日梦。
因为那些由我的思想编织出来的画面太真实了。
手里抓着零花钱的触感,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的充实满足;从高处一跃而下,突然失重带来的瞬间心悸和自由;还有仿佛我真的存在于此画面中,并且画面像水洗一般愈发清晰明艳的世外桃源……
记忆中最后一个清晰的“白日梦”,是初中时候的一个晚上,我听着《天空之城》的钢琴曲,随着悠扬唯美的音乐,一片草原在我脑海中慢慢出现。草原的风猎猎,我伸手,就感受到被风吹动的青草划过掌心的轻痒。
那一年,我大概十二三岁。
然后童年结束了。
仿佛是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这种能力和习惯,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做过睡前白日梦。
长大后了解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知道童年的睡前白日梦,其实叫做“冥想”。
参加过的沙龙活动中,老师有提到,促使自己实现梦想和愿望,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可视化”。想象自己已经实现了梦想、已经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画面越清晰越好。
已经做了喜欢的事业的你,是在什么环境中工作,状态怎样,接触到了怎样的人?
已经处在最舒服自然的生活中,你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最好能把它画出来,挂在每天可以看到的地方,让它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中。这种已经实现的喜悦,可以带领你,一步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可视化”,其实就是当年风靡全球的《秘密》所揭示的,如何通过吸引力法则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恍然大悟般发觉,所谓的通过“让自己处在已经得到的状态”来得到自己所想的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小时候本能般的“睡前白日梦”。
沙龙上老师说,已经体验过这种状态的你,做起来应该挺容易。
然而当天晚上,我的重做睡前白日梦计划几乎完败。
拉好窗帘,关上灯,盖好被子,让自己处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中。从比较容易的生活状态开始勾画。然而当我开始想象的房间有什么样的桌子,铺着怎样的地毯的时候,一道声音出现在我脑海中:房价堪比天价……
好,那么生活状态可视化暂时停止,先从工作状态想象吧。
然而不论想什么,都没有办法像小时候一样,那么专注、那么心无杂念的,只是愉悦地单纯想象。
因为总有一个说不明道不清的声音,有时候都不是声音,就是一股念头的影子,在想象的画面即将喷薄而出的时候关上阀门。
这些声音、念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不配得。
从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旁人天天谈论的,全都化作许多具象的限制条件,凝结在这股“不配得”的信念洪流中。
想要打败“不配得”很难啊。
因为那些限制性的条件许多都是我们过往生活的真实经验。或者由十人百人千人不断重复,早已内化成你所相信的东西。
即便清醒状态下大脑已经罗列分析清楚,一些限制性条件是不成立的。但恰恰在放松的状态下,它又会像蛇一般伏洞而出。因为这些信念还根植于你内心当中。
其实我的现在想法是,赶不走它,反抗不了,不妨就让“不配得”先存在一段时间。
觉察即开始,当你察觉到自己的限制性想法时,那就说明你已经不完全处在无意识的支配下了。开始可能还恐惧想到它,无法面对它,那就先让它在脑海中待着。
我知道我有这些限制性信念,嗯,就是这样。
在我能够畅所想象前,我可以先和“不配得”和平共处。
然后,随着对想象的练习,“白日梦想力”的慢慢回归,感受到的喜悦和舒服自在越来越强,慢慢的,这股“不配得”的意识也会静静消失。
毕竟,想象是我们的本能。人终归还是感性动物。感觉是最好的指引,它会带领我们走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