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MBA备考及应试的“以十打一避实击虚”

备考了两个月,以179分考上了华理工。写这一篇上岸心得,并不是因为我学习好,而是因为我学习差。邹老师在约我写稿之后转身之际的一句:“大龄考生”,我吐血一斗。

然而这是事实:我大学毕业已经20多年了,知识遗忘的厉害,数学公式已经全忘光了,英语单词也都不认识。说到英语,我基础特别的差,非常担心过不了去年的国家线42分。准备的还非常晚,9月底才听说泰祺才来报名,10月份才开始学习,所有的学科都还没有开始准备,英语单词都背不完,至于记忆力和精力大不如前,看书时间长了眼睛就受不了等等具体困难一大堆。

但是我发现“老”也有“老”的优势,我对有些东西的理解,可能比20年前上学的时候还要强些。

我们这个世界,本质是一个游戏,搞明白游戏规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孙子兵法》围绕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以十打一”,要么不打,要么就十倍兵力再打。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写道:“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取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主席又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都是基于以十打一的战术原则。我们常常被影视剧所误导,认为“以一打十”才厉害,结果常常被生活毒打。岂不知,“以十打一”才是规律,规律只能被认识不能被改变。顺着规律就很容易成功,违反规律则容易招致失败。

刘庆梅校长的宏观课,就是这个意思。扬长避短重在扬长,自己的长处才是得分点。特别是管综时间比较紧,容易做不完的实际情况下。

就MBA试题而言,大部分是比较容易的,少部分是比较难的。然而通过模拟考试我发现,要么是因为时间不够而容易的题没做,要么平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练习而没有得分。我们平时的学习,是不是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数学难题和逻辑综推上了?然而真正考试的时候,这种难题的分数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很快意识到一个道理:简单的题容易得分,我首要的任务,是不能在送分题上丢分。

逻辑的加强削弱题基本看完就能得到答案,一份真题,10多分钟就能将这部分做完。对和错另外说,但是真的很快。大家都知道,在考场上节省时间无比重要。我个人认为,这部分性价比是最高的,甚至远远高于苏芳老师“语文作文性价比最高”的说法。近年来真题这部分比例在减少,但是依然是有效的策略。——至于对错,那个看个人水平,平时学习大家都去研究综推,我反倒刻意加强了加强削弱题的专项训练。

数学的容易题,也是很容易得分的。

主观题是容易得分的,语文英语的大小作文和翻译,一共105分,分值并不低,但是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分配的精力远远不够。我第一次模考主要失分在主观题,所以我接下来一个星期,都在研究主观题,果然在下一次模考的时候,就有了大幅的进步。

英语整体上也是容易得分的。英语能考75分以上的比比皆是,75分就相当于管综的150分,综合能考150的有几个人?所以英语其实是容易拿分的,英语好的同学非常赚便宜,而我就比较吃亏,基础太差准备的时间又太短,但我的目标就是过线,过线万岁。

比较难的是:数学的难题,逻辑的综推,英语的完形填空。而我们平时的学习,把太多的时间放在数学难题和逻辑综推上了。在学习的第一二阶段,这是对的。因为难题是能提高水平的,难题会做了,容易的题不在话下。

所以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应该做基础的学习,背单词、记公式、做习题,平均发力;

在第二阶段,应该啃难题,砍骨头,提升水平;

考前阶段,应该着重于提分,以十打一避实击虚,保证容易的分数不丢,很多同学分不高不是因为难题,而是因为容易的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阶段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应对。我短短的两个多月分成了3个阶段,略显潦草但是依然有效。

我考试的时候做题的顺序是这样的:1.数学,今年数学比较容易,基本没什么难题,所以做的很顺利;2.逻辑的加强削弱单推,10多分钟完成,节约大量时间;3.写作文。然后就可以涂答题卡了,涂完答题卡就安心了,不再担心出什么大的差错。只剩下综推,时间充沛,能得多少算多少,能做一道赚一道。英语时间比较充足,但是我也是把完形填空先放一边,别的都完成了然后涂答题卡,最后再做完形填空。

每年都有考生来不及涂答题卡,而我这样做的好处是时间充足,并且会做的题基本不会失分。

在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林总一开始打长春,长春是一个大城,城防坚固,所以久攻不下,打了7个月没打下来。后来按主席的命令改打锦州,仅用了31个小时就拿下了锦州。然后再打长春,结果短短7天就解决了。——这就是神奇的地方,原来难以啃下的骨头,按照正确的顺序,也变得容易了。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方式,总是硬碰硬容易栽跟头,换一种方式就轻松解决了,原来的难题在转换思路之后也轻松解决了。用兵之道,刚则易折,柔弱胜刚强。同样的道理,三大战役为什么先打东北呢?因为东北我军将近100万,敌军才50万,最容易打。而淮海和平津,都是敌方兵力远超我方,且地形开阔敌军容易增援,所以从最容易最好打的地方入手。打完辽沈再打淮海和平津,就容易多了。百战百胜不如一战而定,三大战役定天下,辽沈战役定三大,锦州战役定辽沈。

以一打十,是士兵的思维;以十打一,是将军的思维。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道是导的本字”,其实就是正确的向导、领导,洞悉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按照正确的方向和顺序做事情,就能降低任务的难度,就能轻松到达成功的彼岸。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面对复杂的整体分析其中的脉络,庖丁解牛不砍骨头轻松解决游刃有余。谈恋爱的时候男孩子总是先去牵女孩子的手,因为这是最正确的顺序,阻力最小。当年阿Q要是懂得这个道理,吴妈就不会报警了,事情没办成还挨了一顿毒打。

以十打一以强胜弱是永恒的宇宙规律,是第一性原理,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常常听到很多人大谈战略,然而不懂得战术原则的人也不会真的懂战略。比如有人看到我国半导体产业被西方卡脖子,便认为我国应该重点进攻半导体,看起来很对,实际上由于半导体欧美日韩列强实力强劲,半导体属于硬碰硬,难度极高。而新能源产业如风光电储,由于是新兴行业并且行业空间非常大,我国占据绝对优势,每年成长速度50%以上,如果我国把新能源作为战略增长点那么最符合规律最容易成功。我本人是做投资的,我一直支持别人投资半导体,而自己更愿意选择新能源(我早在2018年就all in新能源了,不是现在),就是因为容易的道路容易走。——当新能源将我国人均GDP推高到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半导体或许会轻松解决。

投资7赔2平1赚,难度是非常高的。我经过多年摸索,区分难易,然后舍难而取易。例如投资比投机容易,长线比短线容易,买低位的比高位的容易,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业成长容易,有成长的价值更容易等等,竟然发现投资这道难题,竟然也变得容易了。

如果你的人生非常艰难,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一条比较艰难的道路,所以总是在硬砍骨头;人生最大的幸运是有高人指点,能走正确的道路。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全国本科毕业生不到100万(去年是900多万)。如果我当时就来上海工作或者读研,人生都会顺利很多很多。可惜我不认识这样的人,吃过很多亏,于是我变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选择容易的道路不代表放弃难题,在学习的第二阶段要集中力量做难题,考试涂完答题卡之后要回过头来去攻克难题,敢打硬仗。

刘庆梅校长的宏观课是水平很高的,发挥优势学科是非常正确的策略。但是我由于英语不好,所以不敢放弃管综中的任何一个科目。但是我以刘校长的策略为基础,半放弃了逻辑综推,节省时间和拿分两不误。

我由于备考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只赶上了最后两次模考。我的A2、A3和上岸成绩,管综分别是94、110、130,提升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英语没办法,是我的薄弱科目,只考了49分。如果我有足够的备考时间,相信可以更高一些,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消息闭塞,知道泰祺太晚了,准备的时候发现很多学校如华师大的提面都已经截止了。

总之两个月一把上岸,战略目标达成了。除了幸运,自己对学习和考试的理解,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写一篇心得,或许对读者能有所启示。之所以又念叨了几句投资和人生经历,是因为我认为这种战略战术意识,对人生和事业都有所帮助,希望对他人也能有所帮助。

大体总结一下,以防表达的不清楚:

一、以十打一避实击虚的第一性原理,我认为这一原理是贯穿于人世间各个环节的,包括学习、考试、投资、人生、事业、工作等等。

二、兵力的分配,优势的兵力要配备在敌方薄弱的环节,也就是平时的学习要注意在容易得分的环节下功夫,而不是老是把时间浪费在难题上。我注意到,泰祺将资源主要配置在师资力量上,所以泰祺的教育质量非常高,这也是泰祺比较优秀,竞争力比较强的原因。

三、注重反馈。每次模考都会暴露出很多缺点,但是不要线性应激。我的A2模考数学和逻辑都非常低,但是我完全不在乎,我意识到主观题是问题所在,所以把重心放在了主观题上。正常的思维是数学逻辑没考好,那就去拼命的去学数学和逻辑,线性应激是人的本能,却不代表正确。

还有一件事情,复试时政治考试是打分的,最后录取是按照综合成绩排名录取的,所以政治考试无比重要,千万不要因为政治是开卷考试就忽视它。有的学校历史上都招不满,但是今年却超了,那么面试、政治考试等原来不那么重要的成绩,现在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要认真对待。

来泰祺认识了好多可爱的老师和同学,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来晚了。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战术是最重要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达到战略目的是第一位的,制定正确的过程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大部分的同学都比我年轻,比我基础更好,也一定能更容易上岸。

#MBA #MBA在职研究生 #MBA备考经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