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时节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
问山谷主人:“你喜欢哪一种花?”
主人说:“我喜欢每一种花。”
再问:“难道不能精选出一种吗?”
主人说:“选了一种,就没有了春天。”
——这就是唐太宗的精神价值,当然,也是唐代的精神价值。
001 向玄奘请教
唐太宗李世民本来并不怎么信仰佛教,他自称老子后裔(都姓李),曾下令“道先佛后”。后来因为欢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并向玄奘请教,信仰发生了变化,还亲自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写序,那就是大家知道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002 收容已被毁灭的外国宗教
不管是摩尼教,还是拜火教,在原来的流传地都遭遇了不幸。在唐朝却建立了摩尼教的道场,而拜火教在唐朝也死而复生,仅仅在朱雀大街上,就有拜火教的四座教堂,而且都建得很好。
003 对景教的接纳
景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教会。早在431年,这个教会的领袖在欧洲被教廷判为“异教徒”而革职流放,他的追随者就逃到了波斯。635年,这个教派的一位主教阿罗本来到长安传教。对于这个在欧洲故乡早已被摧毁了二百年的教派,长安深表欢迎。唐太宗派出丞相房玄龄率领仪仗到长安西部迎接。更惊人的是,唐太宗还为这个流亡教派下发了诏书。这诏书中有十六字表达了唐太宗非常健康的宗教思想,那就是:“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003 共生宗教学
唐太宗这种照顾国内外各种教派的思想,实质就是让各种宗教相邻而居,自由发展,互相关心,那就成功了。
004 极好的精神成果
唐太宗在宗教上的成功,造成了一个极好的精神成果,那就是此后的中国一直没有产生过“一教独大”的现象,随之也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
没有产生过宗教极端主义,这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湮灭和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005 国家哲学
唐代不仅不知道什么叫“国学”,也不在乎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主体”和“国家哲学”。
它的“国家哲学”就是“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
唐代长安普及了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张生活方式中显然包含着精神价值,两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作者所定义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深入到唐代的集体人格。
读余秋雨027精神格局《中国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