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多日不见的朋友电话给我,大致询问我的情况,并约我去游玩。我说最近有些忙,没有时间出行,言语之间不小心说了近期照顾老人的话语。
朋友立刻说,早就告诉你要好好对你婆婆,那是你老公的妈妈,你有责任照顾好她……然后就是通篇的教育,大致是如果我早听她劝诫,早就好了,不至于吃那么多苦头,还一事无成,到现在才懂得人生的道理……
本来我对这样自以为是的说教语言很讨厌,若是换作以前,要么自卑的无限忍受,要么立刻发飙吵起来了。现在,虽然不喜欢这类标榜性话语,但也不至于立刻翻脸,而是自然而然的告诉她,我属于需要自己慢慢摸索的晚知型,谢谢她的费心,我还有事先挂了。
对于这些总是事事有先见之明 ,总是高瞻远瞩,动辄权威和说教的人类,理由是为了别人好,虽然有些不乏心地善良之辈,也有同情心,但是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他人的同理心,更缺乏自知之明的谦卑。总是把自己当做正确的方向标,以自己先知先觉的语言来压迫别人,认为别人都是糊涂蛋,只要听了他们的教训,只要有慧根,立刻就可以切换开关,走向光明,否则就是愚蠢的,不可教化。
他们恰恰忽略了个体差异性,以及每个人来世上修行的目的不同,这种不同,不只是外表和智力等的不同,还体现在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体现在成长途中的不同境遇,仅仅以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感觉来衡量和说教别人,不同理别人的真正内在,往往无法获得别人对等的回应和认同,不仅如此,还会带来别人的反感和抵抗性。其实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话语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帮助别人并不关心是否真正帮到别人,而是在意他们自己的发泄。
道不同不足为谋,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征,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顺利有的曲折,有的可以借鉴他人经验,有的需要自己去体验觉察。而我恰恰属于后者,需要自己体验之后才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如果内心觉知和成长没有到达别人所说的境界,任凭怎么说都是无用的。
就比如我和婆婆,先前我自己没有修好内心平静的时候,她对于我而言只是我老公的妈妈,至于我该不该孝敬她,该不该照顾她,完全属于公事公办的状态。她有事有病我们和她其他的孩子一起分担费用,但是不接纳住在一起,不愿意承担其他不在我认知范畴的事情。我觉得这属于很正常的心态,她毕竟没有生我没有养我,凭什么我就要像亲妈一样对待她呢。况且哪里有法律规定我一定要住在一起,一定要像亲妈一样的标准。
至于我现在之所以和她很和睦,一则是我修行到这个状态,就是内心相对平稳了,对外在的评判少了。另外一方面,她也因为生病之故,逐步想开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挑剔了。
加之两个人因为佛法信仰的靠拢,以及灵魂成长的熟悉感,才让我们彼此能够接纳,能够越来越亲密,越来越融合。
否则,她依然只是我老公的妈妈,我只是从道义上和对老公的情感的外延来对应,时间没到,内在修为没到,说什么都没有用。
头脑的知道是永远无法说服内心的,只有内心和外在的缘分到了,觉察和体验合一了,其他的外在因素才能水到渠成。所以时间和缘分才是检验关系的重要标准,而非他人的说教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