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昨天的学习,知道圣人们为什么能预知未来,因为他们掌握了至诚之道、天地之道,所以厚德能载物。
今天继续学习圣人们是如何践行天地之道的。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德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德!充满与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它高及苍天,无所不包,真是充裕而又伟大呀!礼的大纲多到三百条,礼的细节有三千多条。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来才能够实行,所以说,假如不是像伟大的圣人那样,具有最高的德性,那么伟大的道理就不会凝聚在他心中。因此君子一定要恭敬奉持天生的德行,广泛学习,探究事理,使学问和天赋德行日臻广大,达到今生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在学习方面要做到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使专诚之心更加充实,要以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端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身上”。
原文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译文
不是天子,不敢议论礼制,不敢制定法度,不敢考订文字的笔画形状。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实行的伦理道德相同。虽然处在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美德,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原文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我解说夏朝的礼制,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败,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存在,所以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制,现在还有他的后代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它正是当今所使用的,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译文
君王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他的过失就会减少了。离当今社会很远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就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身为圣人而身处下位的人,他所主张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应该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和信任,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来考察而没有谬误,建立与天地与自然之间而没有违背之处,得到了鬼神的证实而没有疑问,这样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得到鬼神的证实而没有疑误不明的地方,这是因为了解和掌握了天理,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 这是因为知道了人的情理。
原文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译文
所以君王的言语行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共行的道理,君王的所作所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遵循的法度,君王言谈话语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必守的准则。隔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原文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无射:不厌恨。这句话是说诸侯来的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
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
译文
《诗经》说:“诸侯在国没有人憎恶,在朝同样没有人厌烦,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王中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圣人们坚持广泛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使学问和天赋德行日臻广大,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卑,同时能做到关键时刻明哲保身。
而身在当今的我们,要学习圣人们的思想,同时又遵守当今的法律,不要一味死搬教条,要勤学习勤思考。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儿,明天学习孔子是如何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的,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