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我是,一个挂着90后牌子,混迹在80后之中的伪文青。
挺讨厌“文青”这个词,但凡是一个爱旅游、好读书、听音乐、遛弯拍照,甚至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吃货都可号称“文青帮”。不幸的是,按照这个的逻辑,我有多重符合标准,写书法、读古诗、做公号,乍一听也算是个高逼格的文青了。于是乎,就陷入了谦虚否认、呵呵无语、直至反唇相讥,“你才是文青,你全家都是文青”的泥潭。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何处去?》
这么有哲理的问句当然不是来自小末,这是一副19世纪末西方著名的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的传世压轴之作。我们所熟知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中的主人翁“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就是“保罗•高更”。当然,现实和小说还是有不同之处。
那就先说一说高更的故事:
高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小天赋秉异的艺术家”,前半生,和我们一样过着娶妻生子炒股养家的小日子;直到在1874年一次印象派画展中被折服,从此成为印象派的忠实追随者,自己的小日子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成为一名“星期日画家”,也就是说他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在学习绘画上,也因此结识了当时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莫奈等大师。业益精,兴趣愈浓,业余的时间明显不能满足其对绘画的兴致。于是,困扰“文青”的两难问题出现了:是为了理想放弃苟且的工作?还是为了稳定妥协自己的梦想?这是极度难以持平的天平两端。恰如这小说的名字取得一样,“月亮”代表心中仰望的理想但是高处不胜寒;“六便士”是英国最小的货币,代表俗世琐碎的日子但却有世俗的温暖。两者不可兼得,在挣扎之后选择了做一名“职业画家”。在世人眼中的不归路,却是艺术史的“惊鸿一瞥”,满地的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你可能有所感,有所想,但终究靠的还是“有所动”,放弃“娱乐至死”的生活方式,抛弃一切在别人眼中视为荣誉的东西。不断的给自己做减法,才会收获的更多。
我在行动
近期后台好多留言,抱怨我一直发图片,没有新的栏目,甚至有人迁就我,说知道我忙,哪怕做点注释好啊。看到的是不满,但感到的是温暖。我清楚留言的人很多都是伴随我几年之久的老读者,一步步走来,听过我唠叨自己的故事、看着我时而勤勉时而懒惰的坚持。我以为这段时间自暴自弃的任性的行为,肯定会失去你们。可你们依然在、依然在、依然在。(曾被拷问做这件事的意义,我以为这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时已至此,真的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了。二万多人在这里等着,我得负起责任,逃避不是办法。于是
我回来了!回来好好更文。
既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那大家一起来。阅读量、粉丝量在我心里没有意义,我比较希望有人能参与进来,我们一起读诗,一起写文章。(之前投稿的小伙伴,下期开始陆续放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