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作者:叶明
所谓从无到有,是指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朴素的,不系统的构图观,这个观念会影响他们对摄影作品的欣赏,这种观点虽然没有系统化,条理化,却是十分敏感和直接的。
▲对于这幅照片,我想即使对构图丝毫不懂的人,也能感受到画面带来的冲击力吧。他无需知道这种构图是对比构图,无需知道是冷暖色的对比,动静的对比,但是,这毫不影响他感受这幅作品的能力。
一幅伟大的摄影作品,一幅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其最大的受众就是普通人。普通人不系统的构图观恰恰代表了最流行的审美观。
而当一个人进行了系统的构图学习后,便进入了从无到有的阶段。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构图方法之后,对于作品的欣赏就进入了一个量化的阶段。
▲对于这幅作品,一个没有进行构图学习的人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冲击感和压迫感,给人一种束缚的感觉,他可能只能描述出这种感觉,却不知道这种感觉的来源。
而有过一定构图基础的人,就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这属于引导线构图,这种构图逼迫人的视线随着引导线移动,最后集中于一个点,让视角在画面上移动,不固定在局部,让画面的张力提高了不少。
经过学习的人还可以意识到这是前景构图,而前景构图的作用就是让人身临其境,因此这幅图片能够让人联想到摄影者的拍摄位置,摄影者是仰拍,这也就促成了看图者的思考,自然也体现了构图的巨大魅力。
▲这幅图片构图十分巧妙,一眼看上去平淡无奇,不过就是沙漠中的骆驼嘛,不过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图中黑色的是骆驼的影子,这是一张俯拍。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可能只能看到前面那个层次,而经过构图学习的可能就能够意识到后面这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从有到无。
从有到无是指当你对那些构图规则烂熟于心之后,你在拍照片和欣赏照片的时候,脑中已经没有那些具体的构图方法的限制了,而是信手拈来,你对照片做的不是量化分析,而是一个感性分析。你不会再去一条一条的分析照片用的构图方法,各自的作用,而是看到画面就已经对照片通过构图传达的意思感受到位了。
当然,第三个层次是我在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目前还只能算作共产主义。放图一张,感受一下这种欲仙欲死的境界 - -!这种照片用的构图方式可以分到很多类,量化分析可以分析出很多种方式,而第三种境界——好吧,我也不知道第三种境界是什么感觉。
放图一张,感受一下这种欲仙欲死的境界▼
下面这张照片也是非常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构图方法。
第一眼看上去十分混乱,但是前景的搭配传达了拍摄者的位置,就好像一个拿着相机的人静静的站在自家的窗口按下快门,与集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铁窗正好将画面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块,又属于一种几何构图,集市人物的虚实对比,动静结合又是一个亮点……▼
再放几张图,欣赏一下大师的作品——
▲据说这是一只摆拍的蜻蜓,有朋友知道它的故事吗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对构图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你就按你天然的审美观来判断——你觉得好看就是好看。
而学过构图之后,就要学会运用量化的方式来分析,这需要一个知识的积累,而当你不断积累积累,最后突破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达到心中无法则但胜有法则的境界时(当然,这种境界可能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