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也有好几年了,一直想用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身体的运行。万事万物的终极智慧,都可以归根于“道”。一切治疗疾病的方法,都是“术”,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回到那个“道”,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标准理工男。五脏六腑的作用就是生成和输送气血,哪个地方生病了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的气血循环出了问题。因此,我觉得把身体理解为一个气血循环体是个很好的方法。
一:遵循天时和经络穴位
“道”先于天地生,万物皆按照“道”的规律来运行,身体自然也是如此。五脏六腑产生气血和输送气血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自然要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合。古人总结了子午流注,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脏器重点工作,因此遵守天时是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很多身体不好的人半夜3点到5点之间会醒,原因是这个时辰是肺经当令。肺经在这段时间会给全身输送气血,如果输送不畅在某处有阻碍,人就会醒。中国传统还有喝申时茶的讲究,因为申时是膀胱经当令,这时候喝茶排尿有利于健康。还有为什么要晚上十一点睡觉,因为这时候胆经当令,深度睡眠有利于胆经排毒。长期熬夜的人体内毒素累积很多,年龄大了一定会出问题。早起也是一样道理,早晨大肠经和脾胃经先后当令,这时候排便就是排毒,吃早餐也能被更好的吸收。
如果没有遵守天时,导致身体出问题,其实本质就是某处的气血循环不通畅。中医的针灸砭石还有五音疗愈,原理就是先通过辩证搞清楚气血循环出问题的具体经络,然后在相应经络的相应穴位施治,从而打通经络让气血循环正常。身体是有的自愈功能的,只是我们不善于使用而已。我们习惯吃药、吃保健品,其实这些药物保健品的作用也是帮助恢复脏器的气血循环,从而激发出身体的自愈功能。但药物和保健品都有副作用,也都可能让身体产生依赖。身体的好坏,其实自我感知是最准的。医院查出来没事,但感觉总是没精神,肯定气血循环有问题。身体是此生的庙宇,我们一定要学会聆听身体的信号。这个信号,简单说就是困了要睡饿了要吃,只是我们习惯性忽略。现代人脾胃不好,除了生活方式不健康之外,很大的原因是不饿也吃,而且还吃的过量。脾胃先要消化食物,然后才能输送气血给全身。脾胃需要食物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有饿的感觉,那时候再去吃东西。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控制体重吃的很少,那是另一个极端。身体没有足够能量摄入,身体怎么可能好哪?!很少人知道皮肤的真正含义,皮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皮,而肤是皮下脂肪的意思,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能量就储存在脂肪里。你把脂肪都减掉了,身体能量也会跟着减弱。现代女孩子以瘦为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习。
我们的大脑跟自己的身体脱节已经很久了,从来不真正关注身体的需求。就算关注到了,也常常有意无意的忽略。身体出现不舒服,其实是提醒大脑要留心了,疾病都是忽略身体需求造成的。当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正视,找到气血循环出问题的经络并施治。当然,在情绪上也不要焦虑,只要去觉知不舒服的那个反应就好。要尝试把身体当成朋友那样去沟通,慢慢提高对身体的觉知,使大脑和身体真正融为一体。要知道真正能够治愈身体与内在疾病的,只有我们自己。
二:气血的消耗与补充
先天的气血在肾,后天气血靠脾胃的运化。只要脾胃正常,人的气血循环通畅,基本不会大病。无论用针灸还是用药,目的都是打通身体的气血循环。而气血循环若想保持通畅,还是需要脾胃的调节功能。所以调养身体,第一步是调养脾胃。脾胃消化我们日常吃进去的食物和水,与身体各脏器配合产生气血,然后在经络的协助下输送到身体各处,这是气血的补充。我们日常生活,行走坐卧工作玩乐都在消耗气血。眼耳鼻舌身意俗称六贼,人的气血就是通过这些地方消耗掉的。看东西久了,气血会从眼睛过度消耗;说话多了,气血会从舌窍过度消耗。中央电视台得癌症的主持人比例比较高,内部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说因为主持人说话太多,能量从“舌”流失过多所致。思虑也消耗气血,现代人亚健康的问题多,主要原因就是社会压力造成的思虑过重。思伤脾、忧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每日的气血补充大于消耗的,这样身体才能持续保持健康。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肾气充足,所以就算日常消耗大于补充也不会有啥大事。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肾气不足的时候,气血消耗大于补充身体就马上就感觉累了。我们举个形象的例子,想象一辆带有储备油箱的汽车,我们的脾胃就好比正常油箱,肾脏就是储备油箱。每天我们把油加满然后开车出去玩,邮箱快用完的时候就要去加油。如果有一天汽油的消耗大于补充,那么就会调用储备油箱的油。但如果有一天,储备油箱见底的时候,就要十分小心。因为一旦汽油使用大于补充,汽车随时都会抛锚。肾脏储存的是先天之气,很难通过后天补充,后天主要靠脾胃来产生气血,所以脾胃才被称为后天之本。
三:精神内守
眼耳鼻舌身意对气血的消耗,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意“。现代人思虑过重,各种压力和家里工作上的杂事,还有无数欲望,包括名利的欲望和性的欲望。《黄帝内经》开篇,黄帝问岐伯为什么本来能活一百多岁的人类却只能活几十岁,岐伯回答说因为人类欲望太多。《我说参同契》中南怀瑾老先生也说的很清楚:“又想身体很好又想赚大钱当大官,这个真的很难。“只有有意识的降低这些欲望的消耗,让自己气血补充大于消耗,精神才能守护形体,才能感觉精力充沛,否则精神就会昏沉。“守护”这个词用于比喻精神对身体的保卫,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这种本自具足的守护,一定要重新把它找回来,找回来的方法就是精神内守。
现在人熬夜、压力大,调养身体去健身房,去跑马拉松。其实身体的调养讲究动静结合,而且越是年纪大就越是要增加静功。道理也很简单,运动可以增加气血流动,自然能促进气血循环。但如果本来就气血不足,那运动消耗的气血就会让身体得不偿失。运动是否过量,身体会有明确的信号,要保持觉知。运动完感觉累且需要超过24小时的时间恢复,那就是过量了,要做减法。运动不过量应该是运动完感觉精力更充沛才是,有点小累也是很快恢复的。太极、打坐、冥想、八段锦等静功,能让气血在不消耗的情况下获得滋养。无论身体还是思想,把注意力放在内而不是外,这就是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除了促进身体气血内在的循环,更重要的是能让身体与天地自然的能量交互。宇宙本是一体,身体和天地的能量是可以交互的。只是现代人的经络经常处于不通畅的状态,而且专注在外不在内,因此无法与自然能量顺畅的交互。前文说到先天能量肾精相当于我们的储备油箱,很难通过后天补充。但如果懂得精神内守,就会在与天地交互中获得补充。
综上所述,身体保养调理其实就三点。第一是遵守天时,按照天地的运行规律作息生活;第二是保持经络通畅,关注身体的信号不通就要及时疏通;第三是精神内守,不被外物和欲望消耗过多,包括物理上的消耗和思想精神上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