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深入思考就是反复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准备《搭配的学问》这节课用了12天,这期间虽说不是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备课上了,但至少这已经变成了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都会拿出来之前的稿子思考一遍,朗读一遍,每次都能找到更好的点子来修改。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课堂整体的流程已经定好,每个环节对应的问题都已设计好,唯一棘手的地方在于重点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时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以下是对这部分思考的设计,以及最终采取的方案。
补充一个内容:我们学区的教学模式为“变教为学”,要求课堂上必须有小组合作、汇报。如果没有小组合作这个要求,也就不会有下面一系列的思考。
初期思考
打开教师教学用书,翻到搭配这一课,上面写着一句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表达思考的过程,并在巡视中注意收集不同方法的样本。我对教参的理解就是,教师收集学生样本,全班交流时按照顺序展示:
直观无序(文字一一记录方法,东一棒槌,西一榔头的找搭配);
直观有序(文字一一记录方法,进步的地方是这里已经有了顺序的概念);
文字连线(能够用词语表示衣服,并通过连线的方法搭配);
抽象连线(用符号代表衣服);
最初的构思是这节课去掉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作品,请作者上台汇报,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当我把想法告诉领导时,他说按照学区的要求必须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思考
** 一、小组合作目标? **
小组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当每位学生都创作好自己的作品后,让他们合作什么?
思考依据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特点。
每个孩子与每个孩子的创造肯定都不相同,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能跳到用符号表示同时做到有序思考,而有的孩子可能是用简单的文字一一记录且没有有序的意识。那么小组合作的目标可以定位:在合作中让学生取长补短,体会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 二、小组上台汇报内容? **
每个小组从组内选择一副他们自己认为最清晰简洁的作品上台向大家汇报。教师在巡视的时候需要在自己内心有一个清楚地印象,每个组选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这样才可能按照预设的顺序汇报。
再想一想,每个组内都会有一个优秀的学生,组员肯定都会推选这位优秀选手的作品,而这些优秀孩子的作品都是老师最希望的样子。那么我预设的从直观到抽象的顺序就没有办法展示了,学生也没办法体会这个进步的过程。整节课就变成这些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其他学生只有“望台兴叹”的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更是虚设了。课堂氛围肯定也会很单调,毕竟大家都心知肚明每个组的作品肯定都是组长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看来仅仅小组汇报,小组补充是不行的,怎么办?
** 三、汇报形式的思考 **
-
1 小组汇报+教师补充
既然小组合作、汇报不能抛弃,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思考怎样让大部分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教师在巡视小组合作时,收集那些被组内“抛弃”的原生态记录方法,当一两个小组展示了他们组内简洁、清晰的作品(一定是抽象有序的)后,教师展示这些原生态作品,“刚才每个组内选出的作品确实都很简洁、清晰,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看看。”一边展示“原生态”作品,一边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你们组内没有选这一副当做汇报作品呢?”引导学生得出麻烦、混乱的结论,通过对比体会简洁、有序的优势。
但进一步,那些被展示不优秀的作品的作者会做何感想?他们就是用来在课堂上做对比的吗?还有一点,小组汇报两组后,不让学生汇报了,老师直接上台展示也太突兀了…
-
2 小组汇报+学生单独补充
直到讲课的当天,都在思考怎样让学生汇报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展示、发展的机会。因为自己是第三节课才讲的,所以还有两节的思考时间。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我的思考依然没有任何进展。因为一直在想怎样在让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展示更多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经历进步的过程。可同时小组展示的内容是不可能有我希望的原生态作品的,现在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让学生小组上台时展示组内所有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肯定又是参差不齐的,因为课堂上小组合作时间(40分钟)不可能充分到让组内每位学生都能有序的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表达出自己完善的过程。我自己又找不到合适得体的话语引入老师的补充…感觉自己像是掉入了一个死循环,拼命挣扎着找出口。
时间已过去一半,只剩下一节课的准备时间。我走进班里看着学生们,嘱咐他们拿好上课的用品。这时同班的一位老师跟我说起昨天一位语文老师也是用这班学生,她让学生小组汇报后,个人补充。对呀,我也可以让学生小组汇报,之后其他学生单独上台汇报,这样课堂生成形式就会很丰富,同时多数学生都可以展示他们的作品,我的作用就是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让学生与之前组的作品对比,体会哪个更简便。学生自己发现不好的地方,远比让别人直接的指出要体面多了,这一点与我们大人不正是相同吗?
-
3 定下的方案
有了同事的提醒,这节课最难的地方就解决了。先让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无论他们组的汇报作品是什么样的,在互动时肯定有与他们组不同的作品。然后个人上台汇报,由一个人再引出另一个人的作品,这样也不需要担心没有丰富的生成了。最后由我总结,引导学生一幅作品一幅作品的欣赏,按照第一部分的顺序,让学生体会他们的进步,这个过程像是学生作品的进化过程。
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尝试很有效。学生既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清晰,又提高了参与感。
后思
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常常能迎刃而解。可换个角度又何尝是那么容易,当一个人在某一个角度上思考的足够深入时,换一个角度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在当前角度已经付出了足够多的成本。
当我思考把小组汇报与教师补充结合的情况下如何更得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就已经屏蔽了去思考更好的汇报组合方式。又竟然是在这节课本身就是讲组合的情况下,如果当初把各种汇报模式列下来(小组汇报,小组补充,教师补充,学生个人补充),再进行组合,这条探索的路或许就不会那么坎坷了。
在教学的路上持续迭代、精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