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芳华》,乘着袅袅缭绕的伤感劲儿,我写下这个标题。
“歌”字之来,其实是看电影时,听觉方面的第一感受。音乐多,是这部电影的鲜明特色。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大段音乐抒情,让小提琴曲《绒花》完整拉完;中间,根据情节发展,每到关键时候,都有音乐或歌曲出来抒发一通。结尾,又是韩红一曲完整的《绒花》。
在我的印象中,冯小刚以前拍过的电影,还从没有哪一部是这样使用音乐的。看其他人拍的电影,一般使用音乐,也少有这样使用音乐的,特别是让一些老歌老曲这样在影片里完整从头到尾,除非是音乐歌剧片。而这些明显的不同,应该就是影片的刻意,或者直接说,就是冯小刚的情有独钟。在文工团解散宴会的那场戏中,全体高唱《送战友》。其中,那个突出来的男声,听着干脆就是借着影片里政委角色的嘴,冯小刚自己直接在影片中开唱……“歌以咏怀”的用意用情再清楚不过了。
关键是,影片里面选用的全是些老歌老曲,都是与一代人青春曾相伴耳熟能详的曲目,这又是一种刻意,就是专门为这一代人怀旧订制,而这一代人都老了,所以满满的便都是老年情怀,怎么听怎么是一种叹失青春的哀婉,怎么听怎么都是眷恋青春的伤感。联想到此前,冯小刚的《老炮儿》,他在里面主演,结尾那一跑,把一个“老”字,跑得痛心疾首;再往前,《私人订制》里面,又没来由地唱出一曲和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时间都去哪了》……可知,这种感伤,这种老年情怀,在冯小刚那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回两回了。只不过这回是从头到尾歌之曲之,让同样的情怀更强烈更充分更聚焦罢了。
所以,开宗明义,标题《芳华》为一代老年人的青春之歌,委实一点也不错。这样的老年情怀,在同老的一代人中,相信是会引发共鸣的。
与老年情怀一致的,便是有一种包容和看淡当年是是非非的老年心态。
有一个细节,对影片主角乃至整部影片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发展都很重要。就是,何小萍身上的汗馊味。这在影片中,在青春当年,成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也造成了很多伤痛。但后来,影片借人物之口,说了一句公道话:这其实不算什么,不过是汗出的多些而已。
这句公道话厉害,只要调整其中主语,完全可以换用来化解影片里所有的爱恨情仇,一下子道白了影片的老年心态。
一口咬定这句话出于老年心态,是因为,这样的话,年轻时肯定说不出来。说出来时,他或她就肯定不年轻了。也只有上了年纪,也才会有如此包容和宽解的心态,可以都看轻了,看淡了。对老人来说,再没有什么能美得过青春。青春都没了,当年这样那样的毛病,还有什么放不下过不去的?何况,说不定,年轻时这样那样的毛病,根本就是一种青春美好。比如多汗易馊,这属于青春生命体征,只怕是老年心态里还要羡慕了呢!
其实,这句话只是影片老年心态的一个侧面,只要留心,完全可以体味到,影片回顾青春往事,这样的包容心态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是一种全覆盖。至少,我是看不出来,影片里对其中任何一个年轻的人和事,有骨梗在胸不能释怀的。即使那个害苦了刘峰的丁丁,影片也只是让她胖得不待见了,无非还是印证刘峰认错了对象,一笑了之。
老年心态很自然。谁老了谁知道,回望中,青春的美丽背影渐行渐远,遥不可及,那是何等痛切。有了这样的痛切,又怎么可能不对属于青春的一切,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有老年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也完全值得尊重。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老年心态,一点也不委屈谁。
影片回忆青春,还有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老年人眼光,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对青春年代的“错失”的特别留意以及遗憾与无奈。
在影片给出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里,“错失”是一条主线索,也是人物共通的宿命。比如刘峰,他的活雷锋表现,让他错失了一个年轻小伙子应该有的性征象,而他又看错了人,忽视爱自己的人,却把一番炽热的爱错给她人,结果,自然导致悲哀;何小萍也是,她错以为到了部队可以获得精神解脱,却没想到各种烦恼不期而至,让她备受痛苦,最后连精神的正常也一度失落;还有穗子,暗恋了好久,好不容易壮着胆子发出人生第一封情书,却马上遭遇所恋者已经心属她人的沉重打击……
需知,影片里的往事回忆,都是取用青春年华当事人的主观。为什么回忆出来的主线条会是这么多错失?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因为当事人都老了。人老了,有了很多经历,清楚了很多年轻时不可能理解的前因后果,再看往事,当然审视的眼光就不一样,也当然会对那些“错失”要特别明白和敏感,回忆时也就当然会特别留意,想绕开“错失”都绕不过去,所以,“错失”成为影片的故事主线索也就在所难免。
同一个人,年轻时和老了再看年轻时,对自己,对他人,对过往,看法、处法不一样,乃至大相径庭,都属正常,甚至是必然。这里面就有领悟,就有意味。也基于此,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也才会得有影片这样的独特视野而缅怀和再现。
那么,影片把青春“错失”这么多的摊开来,有什么更深的用意吗?似乎未必。倒是说“错失”正是青春的一种天然和必然,更为贴切。除此之外,不管怎么分析和发掘,确实琢磨不出来影片还有什么玄机。
便想:干么非要有或者找出来什么玄机呢?冯小刚老了,老得受不了,老得想起自己年轻过就想哭,也不指望讲什么大道理,也顾不上暗藏什么奥妙,就是想借一部电影,演一曲自己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倾情倾吐一下,怀怀旧,伤伤感,打动打动人心,也感动感动自己,不行吗?
当然行啊。岂止是行,简直太行了。有必要把《芳华》和冯小刚想那么复杂吗?轻松点好吗?特别是对已经老有所伤老有所恼的观众来说,再去劳神费力去抠挖子虚乌有的东西,可就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