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把自己之前写的读书笔记重新阅读一遍,清晰的感受到了这样的事实:从这些书籍中学到的知识,在再次阅读笔记之前依然留在自己脑海中的微乎其微。
这些在当时看来具有结构性的知识点,在现在看来还是杂乱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并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似乎学了和没学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给出读书的方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记忆一个一个的孤立知识点,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低水平的勤奋,往往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成甲老师给出的读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
读书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刻意放慢速度。不仅仅摘记名言,要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有关。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对于书中的这个知识点,自己在2月中旬阅读的时候,自己都理解了,并且在自己的认知中也进行了自洽的解释。
那为什么知道还是做不到呢?
是因为这个观点还是没有打心底的相信,还没有达到笃信的状态。
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没有笃信一个观点,那么自己是不会去真正的执行基于这个观点给出的方法。就算自己执行了,自己的执行也无法全力以赴。
那为什么没有笃信呢?
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没有体验过使用这种读书方法的好处。
因为没有体验过使用升级读书方法的好处,而对于低水平的读书方法,自己能在阅读的时候收获快感,所以,最后自己还是在使用低水平的读书方法。
当时学习到新的读书方法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是非常焦虑。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现在知识面还不够,先继续扩大阅读量,对如何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了解足够多之后,再慢下来结硬寨,打呆仗,使用新的读书方法阅读。
2
我觉得所谓的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是自己使用的分析、思考、阅读、写作、行动等实实在在用到的东西,没有融入到每天自己使用的体系中的知识。
对自己的行动或者认知没有改变,这些知识最终并没有产生价值,很快也被遗忘了。
其实,自己通过反思,意识到的这些东西,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都进行了描述。
在我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一条信息是不是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取决于了解他的人能否使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
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自己当时认同了这些观点,但是没有没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对这些文字背后的理念没有深刻领会,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很升级大脑,但是自己没有刻入骨髓,最终还是然并卵。
3
虽然,我在知道有升级的读书方法可用,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读书方法效果更好,但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或者说自己的带宽被时间珍贵和稀缺这个观点所占满,自己并没有停下来使用升级的读书方法,幸好,一意孤行的还不是很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诗完全反映了自己此刻的感受!
或许这也是我们改变自己的一个过程吧,从知道到做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给自己一个完全信服,直至笃信的理由,这个理由或许就是知和行之间的一架梯子!
你有过知道但是不做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欢迎分享你的案例和答案!
点亮下面的小红心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记录成长,分享干货,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