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扯一下臣与奴才
文前警告,此文是科普了n次的清代臣子自称“臣”与“奴才”的问题,由于已经科普了n次,所以行文时比较混乱,故而请自备避雷针。
在文章前面先说一下,文中的“满”指的是“旗人”,而并非“满洲人”or“满族人”。同样,“汉”指的是“民籍汉人”,而不是“血统汉人”。如果对这些概念不了解,可以自行百度各种民族概念和清代民族政策。
是的,我写上面这一段就是懒得再科普什么汉军旗和包衣什么的了……
然后说臣子称臣和称奴才的问题。
清代臣子称臣和奴才的问题,实际上分成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不知道称啥的时期(入关前的时期)
由于入关前资料复杂,而且很多都是翻译了很多手的资料,故而关外时期满汉臣子自称是什么情况,不好讨论。不过,无论如何,这段时期的称呼是比较随意的,特别是对于汉臣而言。
先说汉臣,从入关前的档案里见到的,称“臣”之类的都是常见的,甚至还有称“我”的。特别是在太宗朝的时候,这些称呼特别特别乱。欢迎朋友们穿回去帮我看看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旗人的称呼也很复杂。入关前,皇帝作为八旗事实的共主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故而旗人自称“臣(amban)”、“奴才(aha)”也与后来不同,这时期主要似是对自己的本主称“奴才”,对共主称“臣”的比较多,但是黄旗的人对汗王称“臣”的情况我也见到过……
第二时期,逐渐形成惯例的时期(顺康时期)
入关之后,各种典制逐步建立,在臣子自称的问题上,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但是也逐渐形成惯例。
汉人的例子比较乱,这个阶段主要是称“臣”称的多,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武官。目前见到的顺康时期大量的汉官奏折里,武官半数以上自称“奴才”,这个例子应该是在这时期内形成的,后来高宗乾隆帝还援引过。
旗人呢?一句字,乱。有个什么例子呢,世宗雍正帝在当王爷的时候,曾经给年羹尧写过一封信,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况在朝廷称君臣,在本门称主仆,故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至公等莫不皆称主子、奴才,此通行常例也。”可见这个时期,旗人还是本主和共主分得比较清,所以称呼也针对见皇帝和见本主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乾隆后来在上谕中提到,这段时期已经形成了“公私称呼分离”的“惯例”。不过这是一种事实还是高宗为了确立制度的说法,就不知道了。从档案看来,顺康时期的确有形成这种惯例的倾向。
第三时期,惯例被打破的时期(雍正时期)
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世宗雍正帝下了一道上谕说:“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发这个上谕的缘由是什么,现在搞不清楚。易中天认为,雍正帝想要营造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才有这种举动,我认为可以参考。这种思维化的问题,就不是我能分析的了。
不过无论如何,雍正下了这道上谕,就把顺康时期逐步形成的习惯变更了。汉臣自不必说,基本都划一称臣了。满臣呢,实际上在雍正朝的折子里,还是能见到满臣称奴才的例子,以请安折以及内务府官员的折件为多。
第四时期,重申惯例形成制度的时期
雍正帝驾崩之后,乾隆帝继位,逐步恢复臣子自称的区别。
对于满臣,乾隆二十三年上谕:“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对于汉臣,乾隆三十八年上谕:“(汉臣以及满臣公折)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
于是臣与奴才正式形成定例。简单说: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这个制度一直履行到晚清。不过事实上也偶然能见到极个别的个例。
第五时期,晚清划一的时期
划一的时期实在是不长……本来光绪朝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没批准……最后……
宣统二年正月,上谕内阁“当此豫备立宪时代,尤宜化除成见,悉泯异同。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著一律称臣,以昭画一而示大同。”当然这个划一实际上没啥用处……
最后解答一下几个常见的说法,其实也是以前说了好几遍的……
一、“满臣称奴才,汉臣称臣。”不一定吧,我就知道个什么什么称了什么什么。
答:是的,没错。乾隆中前期形成定制之前,虽然顺康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些惯例,但是这些称呼一直比较乱。不过,这并不能代表可以用混乱时期代替整体时期,以偏概全很扯。
二、清代汉人称奴才不可以,因为这是高攀用了会被打脸,满人称臣的则很多,很多奏折档案中都有佐证。
答:就先不扣民族主义什么的帽子了。这里不妨引用一下乾隆的原话:“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传则一……并非以奴才之称之为卑而近,称臣为尊而远也。即如满洲大学士,在朕前亦自称奴才,而汉人虽丞簿末秩引见,亦皆称臣,岂丞簿汉员因此遂得谓尊于满大学士乎?……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至于说“汉人称奴才不可以”,先不说汉武臣必须称奴才的这个事实,其实清代汉臣自己称奴才的情况是挺多的,乾隆还特地叨叨过一次,“即汉人中,间有于召对时称奴才者,亦并无嘉赏之意。”
三、民族歧视、民族压迫,balabalabalabala……
答:这也不扣什么帽子了……先让我痛哭流涕一会儿……痛哭流涕ing……
(被拽回来)好吧……需要说明的是,清代满臣只要在公私折子里该写奴才的地方没写奴才,轻的上·谕·全·国·通·告·批·评(这种批评在光绪末期还有),重的呢?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发配充军的例子,我都在档案里见到过。而汉臣呢?别说形成制度之前的混乱时期了,就算是形成制度之后,称呼错了,也大丈夫啊好不好,“帝优容之”啊好不好,谁歧视谁啊……
哦对,顺便说下,从乾隆的一些上谕和奏折的说法里可以看出来,清代在晚清搞民族主义革命之前,基本是互相羡慕的状态……汉臣羡慕满臣“哎呦他们跟皇上好亲热嘞!”然后满臣羡慕汉臣“哎呦他们好体面嘞!”一种和谐的互相流哈喇子的状态……
最后说下,俺没看雷剧……雷剧的雷点自然也不可能只有这么点……以及臣和奴才有啥区别咩,我觉得没……估计皇帝也没觉得没……再顺便说下,从晚清一些记录看来,有的时候汉臣或者满臣在召对的时候说错了自称,多半是因为第一次而·太·紧·张·……什么?你说这句话有歧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