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大概在人类有了思维、智慧时,就出现了。因为分数说到底只是一种程度的描述,一种判断的标准,就跟度量衡一般。生活日常中有“完美”、“好”、“一般”、“差”等形容词供我们使用,但是这些词汇有时太粗略、不够细致,于是打分、分数的出现,就让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了直观直接的感受认识。在一定的满分制下,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分数较高的和分数较低的,就如同两个并立的高矮不一的人,一目了然。
好像自打做学生开始,我们便和分数较起劲来。因为分数正是衡量、评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一个标准,像风向标、晴雨表那样。到了学习的一定阶段,我们还要面临考试。考试是用来选拔人才,划分水平层次的,于是分数再次成为了关键的参考对象。
我们在中考、高考,甚至英语等级、技能等级、公务员考试中,都在关注着眼分数的高低。这再正确不过了。考试,在按着同样的评判规则下,是筛选人员最为相对客观公平的方式,就像奥利匹克中的跳高、赛跑、举重,更高更快更强者才能脱颖而出。所以,分数确实是我们要去追逐在意的(前提是这场考试于你来说重要有价值)。
但是,“分数”仅仅是一个外现的数字,我们还是要透过“分数”这个障眼法,看到更深次的东西。我们说了,考试的分数只是学习掌握程度的衡量。一个用来衡量的单位,是根本无法代表事物的,即万不可将学习的本质或者说是学习的重要性等同于分数。
学习是为了分数吗?虽然分数是那个最终决定性的砝码,但是你还要看得再远一步:学习的努力程度又是决定分数的核心因素。我们在学习中为了分数没有错,但是一味地为了分数,就会被“一叶障目”,变得狭隘了。真正地吃透知识点,完全地掌握一项技能,将其熟练地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正地学会了。做到了这儿,你的分数一定不会差。相反,为了分数去学习,为了高分去学一些小技巧、小聪明,一次两次或许有效,路遥知马力啊,遇到大场面、高难度,肯定还是要折戟的。我们学习一方面为了分数,因为分数是标准;一方面又不为了分数,要避免急功近利,只有将本事学到家,高分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正可谓,无为之而为之。
其次,分数只是衡量一方面的单位,生活远大于此。学习中我们讲“德智体美劳”,工作了也不光有绩效、工资、职位。我们在最开始就说了,分数是为了弥补某些方面程度描述的缺陷,或者说是为了更加直观地描述某事物才出现的。还有许许多多事物是无法用分数来简单描述的:对音乐的热爱、球场上的快乐、手不释卷的课外书、晨曦的光、秋夜的雨、夕阳青山火烧云,诚信善良和正直,亲情友谊和爱情......校园生活也好,还是步入社会也好,身边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着和等你让他们发生的。别被“分数”蛊惑了身心,没入泥潭不见日月的生活可就太可怜了,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例子。
分数啊,该去抢就去抢。毕竟只有全力以赴了,才能坦然面对任何结果:得之坦然不骄傲,因为是自己流血流汗方才得到;失之淡然不后悔,因为自己付出了所有而天公不作美。
分数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生活远大于此。任何事尽力为之,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些色彩,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