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静坐,可以明心,也是一种修养途径。明儒刘宗周在《会语》中说:“静坐是养气功夫,可以变化气质。”《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穷理知止后,就是定静功法,以体认天理。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静坐修心有助于缓解生活压力,提高专注能力、戒断不良习惯。
宋儒程颢说:“学者今日无可添。只有减,便无事。”明确指出,要通过消减以复见人之仁性。长期坚持静虑修炼,可以达到修心养性、延年益寿和养颜美容之功效。日常生活中,平日之气浮、言躁、心忙、念乱、病多均可以以守一、守默、省事、寡欲、静坐、闭户来对治。
静功修炼属于渐修治心方法,重点是对心、神、性的调养,以达中和心境。具体如何静坐呢?明儒王时槐在《答刘心蘧》书信中指出:“静中涵养,勿思前虑后,但澄然若忘,常如游于洪濛未判之初。此乐当自得之,则真机跃如,其进自不能已矣。”达到有事外用主敬,无事内守主静。程子说:“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欲去欲者,又为一虑,如何能去思虑,所以要勿忘勿助,行正念之法。明儒王时槐在《答王永卿》信中说:“所论‘去念守心’,念不可去,心不可守。真念本无念也,何去之有?真心本无相也,何守之有?惟寂而常照,即是本体,即是功夫,原无许多歧路费讲说也。”此乃静极寂照相须之法。
宋明性理心法强调主静之法,与佛道两家的静功不同,不是要坐禅入定,而是要更好地动以应事。理学大师朱熹说:“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及其有事,则随事而应;事已,则复湛然矣。”讲的非常明白,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主静之说虽着眼于静,实际是静不离动,动不离静。
心法修持可以从静坐入手。明儒罗洪先说:“学须静中入手,然亦未可偏向此中躲闪过,凡难处与不欲之念,皆须察问从何来。”又说:“欲之有无,独知之地,随发随觉,顾未有主静之功以察之耳。”
陈献章说:“静中养出端倪”,何为端倪?明儒刘宗周解释说:“端倪即意,即独,即天。”所谓端倪,心性之显露者,非静极不能显露。在“与林友”书中说:“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
明儒王时槐说:“澄然无念,是谓一念。非无念也,乃念之至微者也,此正所谓生生之真几,所谓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动静合宜之时,诚几显现,所谓诚几之几,不确定纠缠态,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介呼动静之间者。如果一定要确切地说,“几”就是动静纠缠态,乃成圣之象,可见千圣学脉,不过就是把握动静无间之几。
宋明性理心法特别强调动静互涵,静字看得极为精致,讲静法也离不开动法。明儒曹端说:“学者须要识得静字分晓,不是不动便是静,不妄动方是静,故曰‘无欲而静’。主静之说虽着眼于静,实际是静不离动,动不离静的,到此地位,静固静也,动亦静也。”静时不思动,动时不思静,唯有不动异念,动静皆能守一,方是真定者。
因此,儒家与佛道两家的静功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一点要引起初学者的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