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篇幅很短,一天就能看完;
《边城》的故事却很长,足以给你一个想去的远方。
一、一个可以“说走就走”的远方
小说讲的是在一个小山城里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湘西,也就是湖南西部,那里风光秀丽、人情质朴,小说的开篇,就是一幅扑面迎来的湘西实景图: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看了小说中描写的景色,很容易会有想要“说走就走”去看一看的冲动。湘西的美景在一些湘西题材的电影中也可见一斑,像是姜文老师主演的《芙蓉镇》,陈道明老师主演的《我心飞翔》。
沈从文老师总是把自己当做“乡下人”,写作的笔触也朴素真实。只要认识汉字,他可以让每个人从容地读他写的故事,看他描写的美景,听他故事里的山歌。
季羡林先生曾回忆说:
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像黄永玉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terrain cognita(没有人了解的土地)。
所以不论你是一线工人,还是理科直男,都不用担心读不懂,这里有故事有美景,有一个完美的旅行目的地。
二、远方的爱情
这本薄薄的小说里,藏着对爱情深深的期待。
结尾只剩翠翠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了,她仍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在端午节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自此情根深种,不料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而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便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读翠翠的爱情,就好像是在看自己的经历。
你的青春里,一定也有,或者也会有这样一个人,爱的时候曲折坎坷却不能在一起,爱得更深的那个人只能日复一日地等待,从天亮等到天黑,从年头等到年尾,甚至等了一生。最后,希望翠翠可以等回他的傩送。
三、远方的亲情
《边城》里的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爷爷很爱翠翠,爱到翠翠要在端午进城看划船,他都担心翠翠因为人多会害怕,想办法要一起同去。
结局却很令人伤感: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十年前,我上高二,疼爱我的爷爷突然去世,我每天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偶然在书店读到《边城》,书里爷爷和翠翠的温馨日常,就像我和爷爷一样,读这本书成了我那段生活里唯一的慰藉。
人这一生,总要学会坦然地接受生老病死,然后抱着曾经的温暖和对未来的希望勇敢地生活下去。
逝去的亲情,就成了让人一直怀念的远方。
黄永玉在沈从文的墓地旁碑刻道: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的《边城》里描绘的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故乡,是他写给自己的归宿。
在这个乡土气息浓厚的故事里,你也能找到故乡的影子,想起远方的亲情。
如果你选择了在大都市闯荡,就注定得离开故土,融入繁华喧嚣的都市文化。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到了英国留学,每次离开中国返校,飞机一落地就会在朋友圈表达对村里小家的怀念,配图虽然都是英国的美景,天蓝水绿,满满的现代气息,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家。
美国作家金介甫曾评价《边城》说:“单是这篇经典性作品就够得上使沈从文成为伟大作家”。
我想,《边城》的意义不只是成就了沈从文,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了一个温柔的远方。当别人都在告诉你,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时候;他用柔软简单的文字给你讲一个故事,告诉你风雨兼程艰难前行的时候,这里还有一个可以放松自己,回味爱情和亲情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