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强调个性的时代,很多人更喜欢用“说”来表现自己。倾听,似乎成了口才差的标签。
反过来看,再精彩的故事,也需要听众捧场吧?
每个人,不都希望有几个愿意听你说话的朋友么?
一
心理筛查中,一位女孩哭得很厉害。
我让她给自己的绘画作品讲故事。讲到家庭时,她开始掉眼泪,无声地抽泣。
有些事,触动到她深埋心底的创伤。她说,为什么生命那么脆弱。
小小年纪,却谈沉重的生命话题,应是深受其困扰吧。
室内条件不合适谈话,我便带她到咨询室外的走廊上。
我让她哭,安静下来后,问她愿不愿意跟我分享她的故事。
她摇摇头,还没做好准备。
毕竟,我们也是初见面。有信任基础,才敢托付秘密。
我也在评估,现在揭开她的伤痛,有时间和能力保护好她吗?
于是,不再强求,而是看着远处的天空说:
你看这天,早上灰蒙蒙的,下雨,还有点冷。现在呢,太阳出来,暖和许多。
人也一样,有开心有难过,有顺境有逆境,这些都是常态。
天气不管晴朗温暖,还是阴冷狂暴,都会呈现给世人看。
我们人也一样,总有些人,值得你勇敢、坦诚地打开自己。你的朋友会和你分享心事,你也找得到值得托付秘密的朋友,你可以的。
她说,虽然自己看起来乐观开朗,但只是装出来的,希望自己在朋友眼中是“好”的。
我说,那你会跟朋友讲心事吗?
她说,平时只聊八卦,我生命中的那件事,从没跟他们说过。就连家人,我也不说,说了又能怎样?
二
人的孤独,便是如此,虽身处人群中,但心却独自待在黑暗的小角落里。
我们常告诫自己,交浅莫言深,可有时交深只言浅。怕的不是别人知悉自己的秘密,而是得不到预期的回应。
我都鼓起勇气,忍着伤痛掏出我的终极秘密,你却跟我说“没办法哦”,“我的更惨”,“谁让你这么做”、“自作自受”。
这样的补刀,只会让伤口更深,让说话者更患得患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多人聚会中,很多人同时说话,虽然很吵,但似乎没谁意识到要停下来,先听别人说完,自己再接着说。
他们没有针对一个主题深入讨论,而是各说各话。渐渐的,这个团体就会拆分成好几个二人小分队……
人们为什么喜欢“深夜的酒”,那是因为,心事搅拌在酒里喝下去,治愈效果虽不好,但好歹更安全、可靠。
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科学研究表明,隐藏创伤、秘密有损身心健康。而分享,会缓解我们的承受压力和背负隐秘的痛苦。
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却也是多么的稀缺。倾听,在对方将要倒塌的世界里,就是强有力的支柱。
倾听时,我们注意多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引导其顺畅地宣泄出来,并控制住自己的比惨欲、说教欲、表达欲。
你的故事、你的道理,你对世界的洞察,下次再说。
后来,我也只是安抚好那位女孩的情绪。她的心事,希望可以托付给懂她的人。
关于伤痛,每个人都有,这也是成长的痕迹。痛过,更能领悟人生,从而珍惜余生。
然而,伤痛,也可以做淡化处理。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年初读过的好书,书里说:
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社会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杯子外面,才是广阔天地。
回到倾听,本文只讲故事,不讲道理。
三
曾看过一则寓言故事。有个小国的使者来中国,进贡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同时给皇帝出一道题目:这三个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和大臣们想不出来。最后,一位退休的大臣说他有办法。
老臣拿来三根稻草,第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左耳,却从右耳出来;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第三个金人的稻草进去之后掉进肚子里,什么响声都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
从倾听的角度来理解,第一个金人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心思听你说话;TA可能在刷手机,抽空“嗯嗯”地回应几声。
第二个金人,听到什么都说出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嘴巴”、“广播”;然后TA还会跟别人说,“这是个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
第三个金人,懂得适时沉默,并用心倾听,还不会广播出去,真正做到“看见”对方。
我们都喜欢跟第三个金人交朋友。同时,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朋友当一次高质量的倾听者。
所有的共情,都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