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漂亮成绩好性格开朗乖巧懂事。但,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A,4岁完成初中课程,13岁考上重点本科,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当地被称为“天才少年”。
孩子B,6岁就能指挥交响乐《卡门》,22岁在人民大会堂指挥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出,被称为“天才指挥家”。
孩子C,8岁开始打台球,11岁放弃学业在一家台球城打球,生活拮据时,父母把老家的房子变卖了生活。
也许你猜到了这些头顶“神童”、“天才”的孩子是谁,如果仅看这些标签,他们无疑是 “别人家孩子”的顶配啊,但现在,他们的发展又如何?
孩子A魏永康,在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由于不会与人交流,甚至连论文都无人指导;见到陌生人甚至木纳到不会说话。经历种种挫折之后,现在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孩子B舟舟,他的经历很多人都有了解,但从2006年他妈妈去世之后,舟舟大部分时间就只能留在家里,偶尔有演出的时候才能踏上舞台,对于他的未来,老父亲无不担心。
孩子C丁俊晖,虽然在11岁那年他放弃了学业,但他不但后来就读了上海交通大学,更是拿下了11个职业生涯的排名赛冠军,并在2016年跻身中国体坛财富榜第十名。
这几个案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天赋,如果仅仅用学习好坏这一把尺子度量,恐怕埋没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但,爸爸妈妈要如何去发现孩子是否有先天的优势智能?或者在哪一方面有优势智能?这个问题很考验我们。
智能是单一的吗?
就拿为人父母都最在意的学习成绩好来说吧。在一般的观念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也是将来生活、事业都较为顺利的孩子。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的智能分类中,不论是通过学业考试获得高分,还是通过智力性质的测验获得高分,其实,反应出来的是这个孩子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强项。在社会文化已经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如果还是仅以这两种智能来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话,那就太片面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不是仅用纸和笔就可以测试出来的。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现在早幼教市场上应用很广的一派理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大家百度一下就会有很多的信息,在这里就不过多冗述。
智能是什么?
相比八大智能的具体内容,我更关心智能的定义,特别推荐爸爸妈妈去仔细的品读一番,这个定义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智能既受先天基因的决定,更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以,对于孩子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能用多元智能的方法去观察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游戏,就有希望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智能组合,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如何发现先天优势?
说来也简单。加德纳并没有像其他心理学家那样去研发一套测试题来测量孩子的智能,而是通过有趣的、场景化鲜明的活动吸引孩子参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直接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状态从而识别出孩子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因为有了长时间场景活动的观察,甚至还可以看到孩子所展示出来的,面对智能弱项带来的挑战时,他们自己的强项是怎么提供帮助的。
就像我儿子小天,蹦跳对他来说简直是灾难,以前我用尽了各种方法,拉着他的手跳,托住他的胳肢窝往下跳,在床上或沙发上鼓励他跳,带他玩蹦床,但每次一到有蹦跳的地方就怂了。有一天我意识到他特别喜欢音乐,尤其是节奏感很强的儿歌、广场舞歌。我就一边给他放小苹果,一边把他带到蹦床上站着,他忙着唱小曲没反应过来害怕,我用脚在蹦床上使劲踏节奏,他在蹦床上一起一伏玩的咯咯乐。有了这次成功经验,他会自己尝试在蹦床上一边唱歌一边蹦跳,发现摔倒了也不疼,后来逐渐逐渐发展到在歌声中可以在床上、沙发上、地面来蹦蹦跳跳,并且也没有摔倒。
还有一招可以帮助爸爸妈妈观察孩子的强项和弱项,就是看他们在做这个领域活动时的表现。一般孩子在做自己强项领域中的活动时,会表现得“认真”、“自信”、“专注”;在做自己弱项领域中的活动时,则会表现出“易冲动”、“注意力分散”、“勉强参与”。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智能,并且在这个优势上去培养和锻炼孩子,不但他能够更自信,同时也能帮助他利用优势智能去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达到综合全面发展的结果。
发现了孩子的智能优势后又要如何进行培养呢?在以后的文章中,子玲将陆续分享一些各年龄段,可以和爸妈一起玩的、有趣又简单的、开发八大智能的小游戏,欢迎你们来督促。
最后,想问爸爸妈妈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我们要教育我们自己?现在不妨就问一问自己,把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一年后、两年后……每年我们都来看看写下的答案,问一问自己“我做到了吗?”
❤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