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看到这样的文字,那美丽的画面就勾起记忆里的如烟往事,婉转的旋律就会触动日渐麻木的神经。朋友,你会吗?
这首诗,我一见钟情!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么美的离别词,是上初中时一册音乐课本上的偶遇。那时的乡村中学因为缺音乐老师,我们的音乐课也只停留在课程表上。
我的同座是一个很喜欢唱歌且情感细腻的女孩。
晚自习前的闲暇时间,夏日傍晚的夕阳透过玻璃窗,照在坐在窗户下的课桌上,光柱里有很多细小的浮尘在跳舞。同座一边翻阅那被有些同学当作如厕手纸的音乐书,一边和我絮絮叨叨地讲着闲话。突然,她惊叫:“这里有首歌的歌词,好美啊!”课前的课室里喧闹嘈杂,她兴奋又突兀地叫声淹没在喧闹里,但在我耳边却很是响亮,那是一种被震撼到的惊呼。
也许青春年少的女孩子对美丽的诗词有一种天生的喜欢,但这一首不仅仅是喜欢,她触动了我们心里关于美丽的感知,尤其是文字里那种淡淡的忧愁、悠悠的情绪,婉转的情怀,像一见钟情的欢喜。“长亭古道、连天碧草、山外夕阳、拂柳笛声等”一如儿时学校旁的青山绿水、夕阳翠柳,平时觉得那么熟悉普通的景物,在一词一句里苏醒开来。其实作者李叔同(弘一大师)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并不能说得很清楚,但就是有对美丽的文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就像后来在范仲淹的诗词里遇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不求甚解却甚是喜欢,但《送别》是我对诗歌一见钟情的第一个情人。
我们一起读了起来,不会唱,也不曾有过音乐启蒙的我们就对着撕得剩下一半音乐课本,读了起来,十二三的懵懂小姑娘,也没有很高的语言鉴赏能力,只是本能的欢喜。就在那样炎热的傍晚,在课时沸腾的喧闹里,我们俩读得摇头晃脑、读得陶醉得意,读得天真无邪。唱读声里,你看下我的嘴,我拉下你的手,相视而笑。
初二学期末,父母工作调动,我离开了那个青山绿水里的学校,同座把这首我们俩都一见钟情的《送别》,抄在我的语文课本上,字体歪扭并不好看,却是她用心一笔一划地写的,她还承载着两个小姑娘的一个美丽的傍晚。我想:羞于表达的我们在这首诗的抄写里完成我们美丽的送别仪式吧。连带着,这本语文课本也变得有故事起来,只是少不更事的我不知在哪一天弄丢了。
三十年的记忆里的小故事把这首《送别》发酵成我记忆里最美的诗。傍晚夕阳里的纯真笑脸。那唇齿留香地方言唱读,后面一想起来就感觉美得不可方物。不知我三十年前的那个词友是否还记得我们的“长亭送别、夕阳芳草和挥手离情”?
后来,做教师,教林海音的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林英子的童年故事也是在这首《送别》的旋律里中渐行渐远,美梦迷离。
再后来,我的女儿小学毕业也是唱着这首《送别》告别她那些相伴六年的小伙伴,告别相伴了有泪也有笑的纯真岁月。
离别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这首把离别之情描述得如泣如诉、婉转幽深的诗歌,成为很多喜欢诗词歌赋者的美丽情人,她赋予了一代又一代人中的最美记忆。
这首生命早期我们一见钟情的诗歌,把离别变成最美的记忆,把泪水变成珍珠。
(备注: 我的诗歌启蒙竟然来自于当时被当作擦屁股纸的音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