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刨泉位于村西南方向,环于其围的土胚石墙小瓦房,居于其侧的断壁残垣,孤寂无人,渐生颓败之势,村落的创立者、见证了村落变迁历史的“马刨泉”却“一枝独秀”,像太行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在时光的浸润下,在岁月的打磨中,愈是熠熠生辉:石凿井口,圆润圆满,青青条石,四四方方,泉水清冽,幽幽泛光,新建凉亭,搭于其上,汩汩清泉,穿石透缝,泄于池间。站在时光的渡口,思绪飞跃千年,视角接通古今,在此天地间,汉光武帝刘秀牵一匹浑身淌汗的骏马,和他的战士们行驶在崇山峻岭之间,汗水湿透衣背,眉头紧锁,口鼻生烟,连日来的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已抛之九霄云外,生命之源,水之滋润,迫在眉睫,老马识途,现身说法,右蹄刨动,犹有神助,泉水涌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走出困境,基业始成,有感马刨,乃得其名。
一石碑横卧于乱石丛中,记载着“马刨泉”的前世今生,一幅对联镌刻其上:“龙皇帝引来山泉水,甘泉水迎来四方客”,文笔不算华丽,书丹不算精美,带着纯朴的山村气息,景碑浑然一体;一凉亭搭于井正北10米处,南北走向,东西通透,古色古香,格调高雅;一庙宇居于正西,四四方方,香火茂盛,“泉神”日夜守护泉水,泉水终年汩汩西流,增益庙之光彩;一民居矗立凉亭之西,一层为砖石结构,二层主
体为木质,梁檩皆为黄连木,上下楼柱相照,窗户雕花镂空,楼檐下镌花刻兽,彰显住户昔日之富贵繁华,实为保存完整的民居,红砖水泥建筑,现代文明,恰似弟兄。主人忙于装备太阳雨太阳能,古现代文明杂陈其间,交相辉映。问是祖上的房子吗?买来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正应了古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院外西侧房屋逼仄低矮狭小,残垣断壁日渐衰败,想当初也该是人声鼎沸,承载着多少温馨美满,写就了几何悲欢离合。
石板石子土路,土泥石墙灰瓦小脊房,红泥土胚墙,
小石块砌起整整齐齐的院墙,揉和了大山的因子,掺涉了太行元素,彰显北方农村特色。
眼看诱人的太行瓦蓝,身处清爽的八面来风,口喝灶火烧沸的水,泛着甜透着干,木炭特有的香味在口腔鼻腔五脏六腑中弥散开来,爽爽贴贴,舒舒服服,“日喝泉水五六碗,不辞长作马刨人”,看着喝水不止的外乡人,大嫂直问还喝吗?喝了马刨泉水,长命百岁呢!200多人口的村子,80岁以上的老人达十几个,竖起大拇指,心中有传奇!又是一个“长寿村”!
眼望对面大山,巍峨高峻,竟有一“人状”巨石突兀山顶,问大嫂可是景点,一语指点迷津,竟是先前迷来迷去的“人头山自然生态园”,一语道破天机,可谓“前呼后应”,结尾处“画龙点睛”。乃是北京“书领文化公司”开发于此,皇后村“栈道”,马刨泉“凉亭”,层层梯田“富硒小米”,皆出此辙。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村落,人们“日出而作,日息而落”,“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朗日风清,夜月皎洁,“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子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自娱自乐,自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美景,更有“山中日月,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自在满足!现在文明的载入,打破了这固有的平衡,山民们顺着宽阔的水泥路,走出了村落,走出了大山,始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少了乐趣,多了烦恼,顺路而下,走进了城市;而城里人,也走出了“钢筋水泥”的丛林,走进大山,返璞归真,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根,寻觅久已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