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终于到了我们老师放假充电的时候了,假期第一天,我迫不及待翻开了张文质老师的著作《教师的使命》。
张老师文中讲了“教师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所有职业中最难的”,首先是观念上,教师是很古老的职业,大家普遍认为这份职业有足够丰富的积淀,所以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寻常、很常态的,有时候甚至觉得谁都可以当老师。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科技水平发展得越来越好,使国民的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随之出现的却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不认同感,国民对教师的身份少了几分敬畏之心,多了几分审视和挑剔,有些人觉得谁都可以当老师,甚至连很多老师也认为,自己除了教师这份工作啥也不会干,啥也干不成。教师的工作除了日渐繁重的工作,比如说做不完的表格、培训、考核,最难的不仅仅是教师本身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职业认同感,而且教师这份职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不受待见。
在《教师的使命》中,张老师提到,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肯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包括身体成长的生命成长。他提到,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身体教育非常重要。作为教师,你不能随便地去放弃某一些教育工作或压缩扭曲工作的价值。比如说,不开艺术课、体育课,只重视主科等等。
我很认同这个章节所说的。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知识教育,知识偏向简单,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我都教过,而数学英语这两科,当时作为班主任老师,我有所涉猎,研究过两科的教科书,知识点并不会太难,很多教师也是通过不断做同类型的题目达到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的目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唯分数是从,这是暂时改变不了的现象。
我与张老师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惑:教师有必要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教得那么精深,那么精确吗?有必要考查得那么精确吗?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好像并没有太大的衔接点。当然不是否定小学老师们的付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只是疑惑,既然小学阶段的知识只是初中的一个基础,为什么在小学的时候要追求那么深的理解呢?是不是有一点拔苗助长的感觉呢?是不是在小学生还没有真正长大到可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就过早让他们体验到了竞争的残酷性呢?所以,在这样的现况下,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而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造成悲剧。
我们国家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不允许学生有过多的作业,要求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量三科不能超过一小时,课外的学科辅导机构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小学阶段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初中的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我们不也经常说,学生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为将来初高中繁重的学业打好基础吗?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相辅相成,让学生形成兴趣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如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而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影响力,产生学习内驱力。
最近我在语文课上更多地开展学习以外的活动,比如讨论、上台演讲、争论、辩论、故事分享、好书分享等等,很多关于课外的而不是跟课本有联系的,我也更注重开展一些让他们有更丰富体验的训练。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之外,我有意识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一个智力情况正常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个科目有兴趣,是很难学不好的。
我还有一个担忧:如果教育局仍然要以考试分数检验一个市、镇区的教育水平,只要双减没有取消期末检测,学校、教师、家长永远都做不到放松,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地从知识教育中解脱出来。只要有这个前提,老师就不可能放松,学校就不可能对这个成绩放松,教育局同样也不会对这个学校放松。只有把考试分数完全剥离出教育系统,才能真正让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