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有限责任人”的。
看完这本书,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真是说了太多刺伤对方的话,做了很多越界的事。
作者(李雪)说:婴儿自从一出生开始,就会把通过跟妈妈之间的链接与互动所接收到的信息,深深的刻在潜意识中。
而这些信息终将会组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所有素材。
然而,我们也无需懊恼与纠结有没有生在一个健全的原生家庭中,也无需懊悔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健全的原生家庭,只要从现在开始,带着觉察去生活,让家多一份爱与自由,一切依旧来得及。
一、女人,不要轻信那句裹着苦味的甜蜜话——“我养你”
这世界上没有“更容易的路”,我们终将为所有的捷径埋单。
百分之百地为自己所有的痛苦负起责任。
当你能为自己遮风挡雨,有没有男人都不影响你扬起风帆时,遇到的人自然愿与你同舟共济。
二、我们是活在爱中,还是恐惧中?
好父母与不好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
如果一个人能修炼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
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比如打架。
放下评判、教育、惩罚。
换成理解、看见、保护。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在生活中慢慢觉知内心是合一还是分裂,是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这就是解脱之路。
三、放下我对你错的自以为是
著名学者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说:“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善意,这些善意就是我们自以为的正确。”你认为什么正确,然后自己去履行,这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把自以为的正确强加给别人,那就是通往地狱之路了。
一个人如果真正去践行爱和自由,就不会去评判、去改造别人,而是会选择倾听和看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配偶,只要配偶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不用讲任何道理,他自然而然就会赞同你,并在潜移默化中跟你一起成长。
守住边界,不干涉别人,不要想着去拯救别人。
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对自己没有要求就变得堕落、沉沦,反而会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用来发展自己、享受人生,创造彼此滋养、轻松无消耗的关系。
不管一个人做的是对是错,所有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不打压、数落、责难、攻击孩子的请求。
把它换成商量、鼓励与支持。
四、对这个世界带着善意,不要带着怨气做事
我向这个世界发出善意,得到回应很好;没有回应,我也保持了内在的宽广和平。
成长需要学会对事实妥协,对挫折认栽。这会很痛,但痛过了就继续前行,聆听内心的召唤,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奇迹发生,心怀感恩;如果奇迹没有发生,也很正常,这就是人生。
当我们在关系中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不敢提出要求时,可以向内觉察一下:是不是在投射自己的敌意,想象对方是冷漠严苛的?
当我们觉察到这种敌意的投射时,就可以就事论事,简单直接、不带剧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带着善意敞开心胸,相信别人是愿意回应自己的,那么我们的善意通常也能激发对方的善意。当然,对方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心情不好,无法以同样的善意回应你,那也没关系,我们自己做到表达界限、解决问题就好。
五、看破投射,走出剧情
经典的投射,即一个人把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部分说成是别人的。
一个人想要激怒你,就是勾引你认同和进入他的内心剧情,当我们懂得了“投射”这个词,就会明白所有试图激怒别人的人,说的话其实都是在说自己。
对待这种人,我们要理解他的内心剧情,坚决不上套,也就是:不愤怒,不配合演出。
假如你没有被激怒,他会变本加厉,说更难听的话来刺激你,一定要让你爆发。而如果你足够强大,就是不爆发,他最终自己就会暴怒起来。“受害者”游戏在你这里演不下去,他也就不会再时常找你配合演出了。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
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当你能看破所有剧情,任何人都无法激怒你。
六、父母——榜样的作用,用生命影响生命
生本能,最初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看见,“我愿意回应你、满足你”;
而死本能,来自当我们向外伸展自己时,那些阻断我们能量、评判我们欲求、不回应我们情感的行为。
当燃起情绪时向内看,是不是自己的某种需求没被满足,不求别人来满足自己,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七、抛开对错评判,链接事物本质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简简单单、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本身。
这样,孩子会觉得:我是可以尝试、可以犯错的,犯错的后果我也能接受,并想办法解决。他不会认为犯了错就不会被别人接纳。内心没有这样的恐惧,就能轻轻松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尊重情绪,关照他情绪背后的需求,而非给予规则。
所谓“高情商”,指的正是不评判对错,只尊重事实,尊重当下真实发生的情绪感受。
孩子感到难过,父母可以既不评判孩子“怎么这么无理取闹”,也不攻击自己“我是个不称职的父母”,只需要简单直接地允许孩子难过,陪伴他走出负面情绪。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典范”,内心强大结实,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不制造无谓的冲突对立。
专注力的基础源头是内心稳定地住着爱自己的人。
八、父母是孩子强有力且稳定的“容器”
父母要记住重要的一点:即使在危急时刻,也要尽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规律。孩子对事情危机程度的判断,往往是根据父母的紧张程度。外界的伤害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要想避免孩子遭遇伤害,重要的是记住: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有些父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天要塌了,这会让孩子总是活在危机感中。危机发生时,孩子会第一时间观察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很镇定,他就会觉得再大的事也能解决,再大的难关也可以顺利渡过。
父母遇事能稳住的心态非常重要。
九、放下焦虑,做个普通人
不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父母。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苛责自己,也不埋怨孩子。
我们能不能就这样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做到哪儿就算哪儿?当我们有这样的心态,或许平凡的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可能是做完家务,坐到餐桌旁,慢慢喝杯茶的幸福;也可能是跟爱人随便聊几句天的幸福;或是看着孩子专注地玩玩具,阳光洒在他身上的幸福。我们可以体验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配拥有幸福。幸福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苛刻的条件,就这样活着,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