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知道,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这是从小开始植入我们脑中的。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有的人阅读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有的人读书,是为了修心。
感觉在目前快速运转的社会中,功利性阅读远远超过了非功利性阅读。这是我所不喜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非功利性阅读。阅读的意义应该在于了解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并取其优点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阅读应该在于修心。
我不是没有怀疑过:我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好多读过的书都已经忘记了,那读书还有意义吗?后来,我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虽然我们忘记了以前自己吃过什么,但是正是得益于它们,才能长成今天的我们。这句话大大地安慰到了我。是呀,到目前为止我们吃了那么多食物,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不记得也看不见了,但正是由于它们已经融入到我们的骨血中,肉体才成长为今天的样子。那么,精神和灵魂的成长也是这样的吧?看过的书不记得了也没关系,是它们作为基石,才成就了现在。所以,不必太在意要记得每一本书的内容。
我喜欢阅读,又或者说,是习惯阅读,只要有一段时间不阅读,我就会焦虑。大学毕业以后,我的阅读目的好像在不断地变化。开始看心理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本身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修复。当然,在不断阅读心理学书籍的过程中,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复。阅读文学书籍,就是觉得有趣,这样的阅读就像在休息,但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了解到一些新知识。阅读历史,纯粹就是好奇,感兴趣。
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都是愉快的。但是,真正的阅读也有痛苦的时候。因为在阅读中会不断地颠覆我的认知,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然后抽离,整合,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另外,当我大量地阅读,就会发现,越读越迷茫,这世界的观点太多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有一段时间,当谈论到一件事情,朋友问我的看法的时候,我甚至不太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对是错。后来,我想明白了,读书就是让我知道世界就是多面的,思想就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在多元的知识中,去整合,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守着自己固有的认知高谈阔论,夜郎自大,又人云亦云。当我越读越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多时,我想,或许,读书的意义就是要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