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冬日,约上三五好友,吃什么是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火锅。
确实,屋外寒风呼啸,室内暖意如春,大家围坐在桌子旁,桌上摆满各种肉及菜品,中间的锅内汤汁翻滚,不时带起一个鱼丸,不时按下一片毛肚,香味不自觉的钻入鼻孔,手上的筷子肯定早就按捺不住了。
先收住你要伸向火锅的筷子,我们来了解下火锅的历史和由来。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
《中国陶瓷史》中介绍的“樵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可能是暖锅的原型,在东汉的墓葬中已有出土。
北齐的《魏书》中记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可能是当时火锅一类的炊具。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火锅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鸳鸯锅始祖。
1984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画中绘三个契丹人席地而坐,围着一个火锅,有一人在涮羊肉,画上有桌,桌上放着两个盘子,还有酒杯、酒瓶、羊肉块等,描绘的是我国辽代人涮羊肉火锅的情景。
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现在比较受人喜爱的重庆火锅也出现在清朝年间。
擦一擦口水再说说火锅的分类,依据火锅的地域、工艺和口味不同,通常将火锅分为六个派系,以麻辣著称的川渝火锅,以铜锅、炭火和牛羊肉为招聘的北派火锅,以海鲜和清淡汤底为特色的粤系火锅,以简单快捷为特点的台式小火锅,以天然食材和酸辣口味为精髓的云贵火锅,以及海南椰子鸡火锅和韩式火锅等。
在其中因川渝火锅的麻辣刺激,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在火锅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64%。
看向锅中的一片鲜红,感叹自己的果然是年轻人。一筷子夹住最爱的肥牛,细腻的口感让唇齿留香,人间美味不过如此了吧。对了?别人在吃川渝火锅时喜欢点什么菜品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毛肚在全国川渝火锅中点击率超过80%,成为川渝火锅中点击率最高的菜品。同时,毛肚也是消费者心中最喜爱、最推荐、最在意的火锅单品,在大众点评平台被推荐次数超过150万次。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爱肥牛的你对这个数据不屑一顾,但悄悄在电子菜谱上点了个毛肚。
据说常吃火锅的小盆友还有这样一些特点:
桌面空空肚子鼓鼓,还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火锅的故事,感觉无比满足。至于什么逛街购物美容护肤,等下个月攒够了钱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