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这一天的行程完全是兔年除夕的延续,那天在府学胡同看见文天祥祠就决定要短期内再访,而板桥南巷西口儿看见的那块儿介绍牌上的旧址和故居则是一并要寻的地方。觉得这些可能还不够支撑起我溜达大半天儿,于是出门之前又看地图加入了张自忠路,同时简单规划了一下路线,尽可能不走回头路,写了个小纸条儿揣兜儿里。我从家出门儿到那一片儿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地坛-雍和宫周边,所以地面公交肯定不能选,看了下导航,下骑车比地铁快,那就骑车吧!
因为除夕那天细管胡同有个地儿没找到,所以虽然导航给我导的直接进府学胡同,我还是进了细管胡同,然后经北剪子巷到府学胡同,不过,除夕那天没找到的地儿初二还是没找到,呵呵。
这篇我是要归入“我的北京”系列,兔年除夕那天走到的田汉和冰心的故居也都在这一带,所以照片和文字移过来再放一次。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明洪武九年(1376)建祠,是明清两朝祭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专祠。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德佑二年(1276)任右丞相,因抗元兵败被俘,至元十九年(1283)在柴市(今府学胡同西口)就义。
关于这个“柴市”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上面那段说明文字来自北京市文物局官网,说柴市在府学胡同西口儿,就是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上,但是文天祥祠里的展板上说柴市在元大都顺承门,今宣武门的位置。网上搜了一下,确实有不同意见,还有考辩啥的,所以具体在哪儿咱也不知道。
厅前四柱有两副楹联。一副是楚辞大家文天祥第二十四世孙文怀沙撰并书:“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华史;山呼海啸,齐唱千秋正气歌”上款“吾祖文山公英灵永垂不朽”,下款“二十四代裔孙文怀沙振董百拜撰书”。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康殷写的七言联:“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魂再明”。
我其实本来也没有特别留意这些楹联,查东西的时候发现网上有现成儿的,那就拿来主义吧!祠内关于楹联的介绍文字全部来自“联墨春秋”公主号。
享堂门楣正中悬有“万古纲常”匾,上款“康熙岁次癸未中秋望日榖旦”,下款“顺天府尹加一级钱晋锡敬立”。楹联为清代著名学者汪中所书:“正气识孤忠 无愧丹心昭日月;法天抡对策 长荣青史壮乾坤”。
塑像左右两侧四柱有两副楹联,均由当代书法家金运昌楷体书写。外侧抱柱联:“正气贯人寰 河岳日星垂万世;明礼崇庙貌 丹心碧血照千秋”,上款“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冬榖旦”,下款“长白文辂敬撰并书,壬午腊月金运昌重书”。
从我拍照的角度我只看到了靠外的这一副楹联,靠里的我真的是没注意到,现在是否还有也不好说,因为现在能看到的外侧这一副原来是挂在里侧的。不管是不是还有,咱也把另外那副写上吧:“正气常存 俎豆至今尊帝里;孤忠立极 神灵宜近接黉宫”,上款“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九月重修祠宇恭记”,下款“十八世孙柱薰沐谨书,壬午年金运昌重书”。
文天祥祠很小,只有600平米,两重院子两个展厅,走马观花的逛下来也就半个多小时,就算看的仔细些一个小时也足够了。小众的地方人就是少,在我参观的时候一共只碰上了三个人,其中还有两个是免票的老年人好像是路过顺道儿进来看看,很快又出去了,所以我的照片里完全能做到空镜,这样安安静静的参观真心舒坦。
顺天府学是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属学校和文庙。府学原址为元代太和观,明洪武初改元代国学为府学,太和观成为大兴县学。永乐九年(1411)复国子监为国学,此地改为顺天府学,大兴、宛平县学附于府学之内,至永乐十二年(1414)兴建了文庙大成殿、府学明伦堂、东西斋等。宣德至万历年间多次增建重修。清初,府学建筑大都残破,康熙四年(1665)至雍正四年(1726)重修,至嘉庆十三年(1808)后形成完整的规模。民国以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1949年后为府学小学所使用。顺天府学坐北朝南,现有建筑分为东西两路,是左学右庙之制。
西路孔庙正门为棂星门三间,四柱三楼木牌坊式。棂星门后为泮池,池为椭圆形,按府学制度,池上架石桥三座。两侧为乡贤、名宦祠,硬山顶灰色筒瓦调大脊,面阔三间。再北为大成门,面阔三间,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进门,正殿为大成殿,五间庑殿顶,灰筒瓦绿剪边。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殿前东西庑五间为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三升斗拱。此组建筑中之大成殿为清初遗构,乡贤、名宦祠为原状修复,其他建筑均为2000年在原址上复建。
东路即为顺天府学,大门为三间中柱式,硬山顶调大脊。两旁建有三间勾连搭硬山房。二门面阔三间,硬山调大脊。左右官厅、祠殿各三间,均为原址复建。仪门一间,其内为明伦堂五间,两侧为斋舍。堂后有崇圣祠、尊经阁,东西配置满汉教授、训导署第及其他祠庙,现都无存。明伦堂之东为奎星阁,据光绪《顺天府志》中顺天府学全图所绘,为六角二层楼阁,但20世纪30年代照片为方形,是否光绪《顺天府志》之图系沿用旧图尚待考证,2000年复建时选用六角形制。整组府学建筑中,只有二门尚是原物,大门及二门两侧官厅、祠堂为原址重建,其他建筑都是2000年新建的仿古建筑。
——以上文字介绍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公主号。里面提到“府学原址为元代太和观”,这就与前面说明牌上的“其前身为元代所建的报恩寺”说法不一样了,搜了一下,“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公主号也说的是太和观,所以,究竟原址是哪个咱也不知道了。
虽然大部分建筑都是后建的,但感觉这个地方还是应该腾退出来开放参观。据说已经在和府学胡同小学谈了,这个据说是谁说的呢,下面会提到的那个老爷子。
我出门前规划的路线是从文天祥祠出来后经中剪子巷到张自忠路上去,因为这样的路线到我下一个要记录的点距离最短,但是真从文天祥祠出来后我开始犹豫了,犹豫是按之前的规划还是顺着府学胡同向西走到头儿左转上交道口南大街然后再左转上张自忠路,犹豫了一阵差点儿就往中剪子巷那边去了,已经向东移动几步了,然后又转回头往西走了。就是在这最后一刻做出的决定让我有了难得的奇遇。
顺天府学西边儿有个崇力修车部,除夕那天经过的时候就停下来拍过照,被门口的鱼缸、小鸟、兔子和小画儿吸引,当时我以为就是个胡同儿里普通的修车铺儿,拍照的时候隐约感觉房间里面有人,所以也没敢停留太久,拍了几张照片和兔子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除夕那天屋儿里有人,初二大家都放假应该没人了吧,心里这么想着就慢慢往里走了,看完鱼缸、兔子、小鸟之后我开始向房间里面张望,然后发现里面有关于修车部的介绍,正准备拍,身后有人跟我说了句话,回头一看是个拿着鸟笼子的老哥,其实我也没听清他跟我说什么,但听话音儿和看样子就知道是胡同里的住户,估计是问我要干嘛,就赶紧回答说“看看”,说完正准备重新拿手机拍的时候,门突然从里面打开了,吓我一跳,开门的是个老爷子,老爷子先跟刚才拿鸟笼子那老哥说了句话(那老哥是来这儿拿鸟的,所以带着鸟笼),然后跟我说“进来吧”,这……有点儿受宠若惊啊,然后全程小心翼翼,在跟老爷子确认后才拍的室内照片,但也始终没好意思拍他本人。
“崇力修车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1977年开业,主要修理自行车。店主名叫崇力,满族人。崇力身残志坚,成为第一个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崇力虽身有残疾,但坚持自力更生,自学修车,自主创业,用踏实肯干的精神,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幸福。如今,崇力修车部已经成为胡同文化的承载者,街巷变迁的记录者。
文字介绍下面那个相框里是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右侧中部一排苹果上面有两个相框,两个相框上面是一篇荷兰媒体的报道;再往上那个相框是1983年8月劳动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门评选的“城镇先进个体劳动者”。老爷子当年因为干的出色,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人才报、北京晚报、北京劳动就业报等报纸都发过相关的报道,在网上能搜到不同时间别人拍过的照片,感觉老爷子可能会不定期的重新安排一下这些展示品,就像博物馆更新馆藏那样。
“春风大雅”四个字是人艺导演梅阡题的,老爷子说梅阡导演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最长的那张照片为“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出席全国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日于北京Z-N-H”,照片上的领导都有谁就不写了,写出来又敏感了,可以网上搜,都能搜得到,崇力是照片中最年轻的个体户。长照片的左侧是和演员李保田的合影,据说“当年还在中戏上学的李保田常跑来帮他干活儿”。
进屋之后并非只拍了照片,老爷子是跟我聊了一阵子天儿的,聊他曾经的故事,讲墙上那些荣誉和照片。根据老爷子的讲述和媒体的报道总结一下——
老爷子名叫崇力,1957年生人,满族,出生就在府学胡同,几十年从未离开过(老爷子家住修车部斜对面),从小患有脑瘫导致右腿残疾。小学是隔壁府学胡同小学上的,中学在细管胡同里的北京市第五中学,当时读完高二管分配,1976年毕业后别的同学都有工作了,但他因为腿有残疾始终没能找到工作。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自学了修车的手艺,1977年在胡同西口儿交道口南大街上摆了个修车摊儿,那会儿还没有私人的修车摊儿,都是国营的,但国营的店有营业时间,老爷子的摊儿就正好弥补了国营店下班儿后的这段时间,就这样老爷子成了北京最早的个体户儿。
一开始就是个修车摊儿,天儿冷的时候就围几块板子,后来街道专门给辟了一块地方,就是现在老爷子这个小屋儿,因为手艺好、服务好、态度好,老爷子的修车部很受群众欢迎,也成了城镇青年自谋职业、尤其是残疾人自谋职业的典型,受到各种表彰、被多方报道。老爷子一直自力更生,不要低保也不要补贴,修车部大概干到本世纪初,干不动了之后老爷子就把修车部这一方小天地变成了一处展示区,养了很多小动物,平日卖卖小金鱼儿,夏天卖卖蝈蝈儿,还自学了绘画,画完就送给街坊邻里和来访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