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影视剧,很自然地就把人物分为好人和坏人两派。好人赢了,坏人被惩罚了,我们内心也就踏实了。去做个好人吧,好人才有好下场。长大以后,逐渐开始喜欢影视剧里的一些坏人,因为坏人才像人,有时比好人更可爱。即便分不出好人和坏人,我也总有抒发不完的评判观点。我以为这是自己变得更成熟,更接地气,对事物的认识更透彻的结果。然而现在,我看影视剧的视角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受到了一本书的影响,名为《灵魂的出生前计划》。
这本书认为,灵魂来到人世间之前,会与其他灵魂共同设计关于这一生的“计划”。要实现哪些体验、经历哪些挫折、碰到哪些考验……基于爱,其他灵魂会给予积极的配合,就像一群演员共同商讨一部剧本一样。但是,每一颗灵魂都拥有自由意志,不同的选择,剧本将灵魂引向不同的体验。但不管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这一切都是出于爱。那些让你难受,带给你痛苦的角色,可能背后就是你最信任的灵魂,你们相约演出这一场戏,为的就是体验爱。这个视角深深震撼了我。我曾经在开着车的过程中,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而泪流满面,那个让我远离了会想念,靠近了又想逃离的妈妈。于是我试着用这种角度来理解各种人生,包括看影视剧,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在逻辑上具有说服力,最终说服我自己。
最近的热门电影《摔跤吧,爸爸》,一个爸爸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女儿身上,用苛刻的方式训练女儿,最终女儿获得成功,赢得荣誉。这是一部即励志又煽情的电影。如果放在一年前观看,我一定会自觉爬上评判的高地:愚蠢的重男轻女;无知的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女;可悲的女儿,因为服从而失去了自己。
但是现在,我把这样的故事当成一群灵魂共同策划的人生剧本来观看:
1)演出之前,这群灵魂就商量好了,给这个爸爸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让他求子无望。他可以选择埋怨妻子,无视女儿,也可以不这样。还好,他没有,他选择了接受女儿,尽管郁郁寡欢。
2)命运给了这个爸爸一个机会:发现女儿的运动天赋——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大好机会。爸爸可以选择:让女儿承载自己的梦想,或者,让女儿做自己。这一次,爸爸“中招了”,他要女儿接过自己未完的梦想。
3)女儿面临选择:可以服从父亲的权威,也可以反抗。反抗,是爱自己;服从,是成全爸爸,是对爸爸的爱。尽管女儿一开始有些许的抗拒,但她的灵魂最终选择了成全爸爸。也或者,这本来就是女儿灵魂的意图,她们需要体验这种被强加意志的体验。
4)大女儿成功了,拿到了全国冠军,成全了爸爸,也为自己收获了荣誉。但当离开爸爸,走向更高学府的时候,她所压抑的对爸爸的怨恨已无法再掩盖下去。抹指甲油、美发、逛街……这些本来是每个女孩值得拥有的美好,都变成了她对爸爸不满的发泄。这个时候,女儿选择了做自己。
5)大女儿的比赛遭遇滑铁卢。她的灵魂面临这样的选择:去体验那个继续接受爸爸指引的她,或者,去做另一个完全不在父亲规划范畴内的另一个她。她选择了前者。这一次,是爸爸成全她,而不是她成全爸爸。而此时的爸爸,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如何残酷地剥夺了女儿的童年。
6)最后,女儿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登上了爸爸梦想的领奖台。父女相视,泪满双眼。这是两颗灵魂的互相成全。
影片全程,我都备受感动。因为感悟到,无论这部剧情如何发展,都有某种爱的理由。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到底是谁在成全谁。父亲的严苛和残酷、女儿对父亲的服从、还有那些冷嘲热讽的人、那个带着小人之心的教练……这些种种也许都是为了成全这对父女的灵魂体验。当带着无评判的心去看待人物关系,会发现无论人生剧情如何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可能都是爱,因为我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灵魂的意图。也许,我们正处在一个纵横交错,彼此成全的大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