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在个体出生时并没有完全发育成形。人脑在人出生后继续生长发育,童年期是大脑发育最迅猛的阶段。
心理治疗,即系统的情绪再学习,证实了经验既能改变情绪模式,又能塑造大脑。
童年期和少年期不断重复的情绪管理习惯,本身会有助于大脑神经回路的塑造。因此,童年期是塑造一生情绪倾向的关键时期,童年期养成的习惯固化为基本的突触神经网络,而且以后较难改变。
关键的经验包括: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是否值得信赖和如何回应,以及孩子在学习处理自身困扰、控制冲动、施展同理心方面的机会和受到的指导。
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忽视或虐待孩子,表现自私冷漠,与孩子的情绪不相协调,或者对孩子进行残酷的管教,都会对孩子的情绪神经回路产生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种情绪智力的关键技能在童年期都有长达几年的关键时期。每个时期代表了向孩子灌输良好情绪习惯的契机,如果错失这种机会,日后对孩子进行矫正就会困难得多。
童年期大规模的神经塑造和修剪也许是早期情绪困扰与创伤对成年期产生持续而普遍影响的根本原因。
大脑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可塑性,但改变程度远远不如童年期那样显著。所有的学习都会改变大脑,加强突触的联结。
最有说服力的情绪经验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向孩子灌输的情绪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有些父母与孩子协调一致,承认并满足孩子的情绪需要,而且他们的教导还包含了同理心;而另一些父母只顾自己,忽略孩子的困扰情绪,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反复无常,任意打骂。
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个体早期生活中被扭曲或完全缺失的东西进行补救性辅导。与其事后补救,何不未雨绸缪,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接受情绪教育,培养必不可少的情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