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号下午两点半,一位中年父亲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淡红色的工作服上有个非常显眼的一家出租车公司名称,黝黑的肤色上挂着比较不自然地微笑,但极力表现出”老师叫到,再忙也要过来“的配合。
是的,我主动约访他的,他为他的女儿而来,因为他现在上初一的女儿在学校多次被发现在处于糟糕的情绪状态时,会用一些如铅笔刀、剪刀等类似锋利的东西,往手臂上画出一道道痕,一般悄悄地进行,待班主任学生发现,那道痕已经结疤了,只留下淡淡地红线般地印记。
班主任对这个“懂事得有点不正常的孩子”多次劝慰:“孩子,你这样伤害自己我们看了也心疼,要不,我帮你约一下心理老师,看她能否帮你?”可是,这个女孩至今没有主动来寻求心理帮助。这种情况下,我又不方便主动,如果她内心还没准备好,或是抗拒找心理老师(看心理医生),那我越主动,她会越退缩。我只能等……
在等的过程中,肯定需要了解她的过去,了解她的家庭,于是,主动约访家长。在此之前,通过班主任,我已经知道这个孩子是单亲孩子,跟随父亲生活。其他具体成长细节,暂时未了解。
她爸爸的到来,让我内心止不住地扼腕叹息:“又是一个婚姻破裂的替罪者!”你肯定听过“自残”这个心理名词,对,这女孩的就是自残行为。自残的心理原因有很多,但这个女孩身上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用自身肉体的疼苦来减轻精神的疼苦”。这个不幸的女孩在学龄之前的幼儿期,是留守儿童,不到一岁就给在乡下小县城的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年纪大,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同样还不允许她有任性、捣蛋、顽皮等让老人难以控制的行为。所以,学龄前的生活是死板、压抑、灰暗的。
上一年级时来到父母身边,成长环境并没有更积极、快乐,而是另一层灰暗,因为在二年级时父母就离婚了,可想而知在离婚前的那一两年,夫妻之前的情感状况,带给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离婚后,妈妈基本和爸爸断了联系,女孩由爸爸抚养,爸爸说:“不确定她和妈妈有没有联系,即使有应该也很少,因为她的妈妈从小就不怎么管孩子的。所以,离婚也选择不要孩子。”爸爸暂时未组建新家庭。
从三年级到现在七年级这四年间,用爸爸的话来说就是“很内向,很内向,完全不知道女儿心里想什么!我是粗人一个,又是男人,所以,她基本也不跟我说很多话。也没什么朋友交往,周末都是困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更多的时间是画画,非常喜欢画画,偶尔会叫我带她去各种漫画展。”可想而知这四年,女孩所有成长的心事从无人倾诉,也许只有她喜欢的画画能承载。
是的,她爸爸的话应证了班主任的话“懂事得有点不正常”,“很乖,不捣蛋,会做饭,不给人添麻烦……”当告诉她的爸爸她女儿有这种行为倾向时,还算魁梧的父亲沉重地叹气:“现在我该怎么办?”
是啊,现在该怎么办?12年的灰暗、沉重、压抑的成长,现在,能一朝就全烟消云散吗?
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存在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像DNA那样代代传承。但是,在每一代的婚姻关系中,又与其他家庭遗传密码相融合,相当于基因重组般的婚姻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叶子在多种场合都强调一个观点:所有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办法都以积极的,良好的婚姻关系为前提,换句话说“积极的,良好的婚姻关系”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即使孩子会调皮、捣蛋,任性,耍赖,但是他的世界是明朗的,他的自我价值感是非常高的,他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他的梦想是丰满的,他的人格是健康的的,积极的……你这时探讨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是锦上添花,助力孩子的成长。
不幸的家庭里,成长分离的、破裂的、焦虑的、紧张的……即使孩子非常懂事、体贴、善解人意,但是他的心理是压抑的,他的世界是灰暗的,他的自我价值感是非常低的,他会一直寻求某种痛快的方式,来排解自己无法排解的痛苦……最坏的,就是自杀。这个时候任何家庭教育方法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生命都如此摇摇欲坠,人格都无法矗立,何以求成长……
哎!我努力想给这个无助得有点茫然的爸爸积极的暗示,鼓励这个单身父亲:“还来得及的,你还可以做到的,孩子这几年青春期还是性格塑造关键期,还来得及的,在接下来的两三年,记得一定要努力给孩子更多开心、快乐、幸福的情绪体验,宁愿少赚点钱,一起做蛋糕(他说他女儿更喜欢做点心),一起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他说他女儿在班主任安排下非常积极参与这类活动),带她到处去游历,去追随她喜欢的画画的风景或人物,带她去追寻她的梦想……和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喊叫……”
我内心一直在祈祷:希望上天赐予那个出租车司机的父亲——力量!拯救他的女儿!
(请尊重原创文章,转载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