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有才名,身逢乱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玩。”
对于这句诗,大概没有不识的人。只是现今将“玩”改了“容”。这首诗的作者是阮瑀,建安七子之一。
当是时,阮瑀是文学界公认奇才,也曾是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徒弟,生于汉末之年,在曹家手下做官。性情颇洒脱,又很看不惯民生疾苦。这些,阮籍与父亲何其相似,出身于官宦之家算是衣食无愁了,少有才名,几岁便显露出文学上的天赋。
但看似无忧愁的背后,却隐匿着极大的祸端,这也是他日后痛苦的根源。
家族之根深植在曹氏集团中,这时天分三国,他亲眼目睹刘家是怎样“让位”于曹家,其中的迫害、杀戮、星夜里惨烈的哭声,墙角里无人认领的尸首,百姓的动荡,朝局的动荡是怎样发生的。
那时的他,还是个小毛孩子。
而后来的他,又将亲眼看到这戏剧性、历史性的一幕,是怎样在曹氏一族里上演的。
二、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因为家父的忠心耿耿,曹家对他亦是青眼有加。
他不缺少钱财,也是世家子弟。
他的确风光。这风光,让他极为接近皇权的枢纽;这风光,让他与一众世族子弟来往密切;这风光,同样让他认清了时局,看懂了这帮贵族。
昏昧未觉、敛财为乐,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他在曹家的羽翼中看不到太平,所以他有时闭门不出,有时醉心山水,性喜老庄,骋游于山水之外,一壶浊酒慰平生了。
这样他高兴了吗,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是他咏怀诗中的一篇。咏怀咏怀,读的是自己的心。
司马氏趁势而起,渐掌要权,而曹家大兴无为而治,满朝文武大谈玄学,玄学成了一种新风尚,曹氏在这暗流急涌中不思进取,仍是蒙昧,依旧耽于享乐。时移世易,阮籍感受到司马家的野心,感受曹氏一族已成了末日黄昏。这天要变了,故夜不能寐,但不能寐又能做些什么呢?对着明月,吹着清风,听孤鸿在哀鸣,看群飞的鸟叫声不绝,来来去去,他又能去哪儿呢,会见到一番更好的景象吗?
对着山对着水,纵是朦胧氤氲,但心却是清醒的。他知道朝堂有多么不堪,知道百姓有多少离苦,他常常酒不能离身,不过是想借着醉意涤一涤这清醒的心,但酒意过后,神思回归,心中块垒依旧堵得他痛苦不安,伤身亦可,最苦的是伤神。
三、痴人浊世,两不相容
世人都说他痴,在那人人向往的官场里,撇不开的是相互拜谒,他谁家里都不去。有人来拜访他,他亦是不开口,一个字都不说。
到后来,便再也没人来看他了。
来看他的,便是知己。提壶酒,放张琴,便可以笑对老庄。
所以这时,有了竹林七贤。徜徉世外,不拘礼法。
但最终竹林之子大都没有好的下场,那些人相继被司马家迫害。竹林一友,俊美有风仪的嵇康,在刑场前,三千太学生匍匐在地为他请命,但依旧未能逃脱厄运。阮籍只能邀举酒壶,祭奠亡友。这世间人,孑然而生,大概本就要回归孑然的状态,孤身影只,不过如此吧。
从旁人视觉来看,他简直是个疯子。
他的母亲去世时,别人向他报丧,他仍兀自同人下棋,待棋局散,神思回归,他大饮一口酒,却吐血难止。在母亲的出殡仪式上,旁人来悼噎,哭声不断,他却用白眼相对。有个人给他送了一壶酒,他却青眼相加。这天按照礼法,当吃素的,他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吃进去的是肉,吐出来的是血,他几乎吐到昏厥。
他确实不尊崇世俗的礼法,但他的孝却在心里。
世人都擅长伪装,脸上挂着适宜的表情来掩盖内心的龌龊,他不耻亦不屑。他不需要这些人来假惺惺。他心中的苦一如他过去的愁,当无可倾诉的时候,只能狂饮酒。
他年少时写过一首咏怀诗:“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颜闵,是指孔子的两个弟子,颜回与闵子骞。
说明那个时候的阮籍好读诗书,读的是孔孟,好的是儒家之道。
只是后来啊,他发现世人都只是披了儒家的皮。而在孝道上,他是刻了儒家的骨。
四、美人不过常人。
《世说新语》中记了他的许多奇闻异事,如一个女子家人去世,他在途中碰到,亦是随行,大哭一场,哭得肝肠寸断,让那十来岁的少女莫名又感动。而他哭完这一场,眼泪擦净,又牵着马,拎了酒壶洒脱而去。
古来的男女之防,在他这儿不需要防,因他的眼中心中那刻不是少女的美俏,是她那么年轻就失去了至亲,是本能的哀悯,是伤逝的感怀。
《小窗幽记》里曾记了他这样一件事,说阮籍邻居家有个容貌艳丽的少妇,当泸沽酒,阮籍是好酒之人,当然去买酒。有时候醉得厉害,便卧在小塌上睡着了,美人就在他身侧,隔着垂下的珠帘,他听到朱钗掉落的声音,平静得连眉头都没动一下。故作者评价“此人不痴则慧,我幸不痴不慧。”
朱钗垂落,发丝轻撩,一般男子少有能不动心的。
阮籍是性情中人,他的痴,是与旁人的言行举止有异,不是傻。能洞悉时事,并为时事所哀的人怎么会傻呢?
是真慧,所以慧极必伤。
他心中有事,手中有酒,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
美人在他眼中不过常人。
常人怎么能平白无故撩拨他的心呢。
他这一生,狂是他,痴是他,洒脱是他,放不下也是他。
不必伪装,何必伪装,种种不适与苦楚,便在醉里相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