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武汉暴雨,大水围城。舆论关注的焦点,再一次放在了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一个曾经流传多年的段子,一再被人提及,那就是拜德国人所赐,青岛的市政建设有多好,青岛的排水系统有多先进。总有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你看,青岛几时发生过城市内涝”。我相信,德国人多城市规划水平应该很高,德国人市政工程质量可能更有保障,不过青岛从未发生城市内涝,与德国人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或许有点关系,但关系肯定不大。
去过青岛的人,自然明白这个城市不发生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青岛的地势。青岛地势高低不平,除海边少部分区域外,地势全都高于海平面,排水不是问题,自然就没有水灾之虞,除非发生海啸。
而武汉不同,其位于平原地带,为江河湖汊包围,很多楼盘旁边的水体平面几乎与地面平齐。一旦遭遇大雨,路面的水根本排不出去。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盛有液体的两个容器,一旦连通,液面平齐。也就是想要路面的水排进江河湖泊,路面必须高于水体的表面,落差越大,排水越易。另外一个影响排水的因素是排水管网的下水能力,主要排水口的密度和地下排水渠的截面积。
对于武汉这次水灾,除了武汉城市排水不易的自身缺陷,还有百年不遇的大暴雨,短短几天的降雨有几百毫升,几乎相当于北方城市一年的降雨量,如此短的时间降下如此多的雨水,街道变河道自然不难理解。
天灾难防,非人力所能抗衡。在大灾面前,我们最好的选择是提前做好灾害应急处理预案,及时做好人员疏散,减少人员的伤亡。
每次抗洪,都有基层官员累病甚至累死的情况发生;每次抗洪,都有军队战士牺牲的事件发生。
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固然令人感动,却也不免令人惋惜。
我们需要做什么,能减少灾害发生时候人员伤亡,不管是普通公民,还是公职人员?是否可以形成一套抗灾的机制,一旦灾害发生,大家只需要follow这套机制即可, 而非次次用非常规手段处理?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平静地面对灾难,从容不迫地处理灾难,那就是这个社会真正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