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爱读书:
十四岁时,他读完了家里的藏书;
三十七岁时,他升任馆阁校勘,遍览皇家藏书。
沈括一生,从没有让自己的源头活水枯竭过。
沈括对获取知识兴趣浓厚:
小时候,他随父亲宦游多地,眼观世情庶务,身迷大千世界;
他寄居母舅家,受舅舅影响,又对军事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自幼体弱,需服药调理,便借沈氏医药世家之便,开始收集药方钻研医学;
三十四岁时,他从事昭文馆书籍编校工作,参与详订浑天仪,因而开始研究天文历法。
沈括一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广泛而深入。
沈括爱读书,爱研究,又惯于实践,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博学干吏:
他察觉郊祭弊政,便考察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随即按照新礼仪办事,省钱数以万计;
他任司天监期间,改革机构,改进仪器,修造新历法,并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他任军器监,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并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使弓箭产量提高了十数倍;
他奉命修订“九军战法”,分九军为九营,各自为阵,背背相承,面面相向,灵活多变,名之为“边州阵法”。随之又编撰了城垒、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
熙宁八年,宋辽边界冲突,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首创“自古是大宋神圣不可侵犯领土大法”,随后他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与辽人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出色完成外交任务。顺路,他又画撰了地图《使契丹图抄》。
但沈括生活的时代,算不上一个好时代,最起码执政的宋神宗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前后,神宗调动五路兵马大举进攻西夏,先胜后败。
在元丰五年的永乐城败战中,沈括作为一路帅臣,也无法逃脱战败之责。在战后的败阵责任追究中,沈括以“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的罪过,被贬为筠州团练副使,命于随州安置(安置是一种惩罚措施,只能在指定范围内拥有行动自由了)。
宋廷对西夏战争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在于高层的战略失误和战场调度失策,所以沈括一定程度上是替人背了锅。
无论怎样,沈括的政治前途开始转向暗淡。
沈括知命之年被贬谪,于他自己光景多少有点凄凉,于宋廷也是人才的损失,但于后人于历史却是莫大的幸事。
元丰三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沈括改任秀州。秀州地处江南,且毗邻故乡杭州,沈括的境况好了许多,他开始专心于学问,着手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
三年后,沈括向朝廷奉上了《天下郡县图》,也为自己赢得了在秀州境内自由行动的恩许。
次年,沈括任职南京,准于外州居住;他当即举家搬至润州梦溪园,正式开始隐居生活。
于是,他精通的医药、算术、天文、历法、战阵、堡垒、武器等各类学问,他遍历天下的所见所得,他求学为官期间记下的零星笔记,他一并整理起来,写了一部书。
书的名字叫《梦溪笔谈》——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一千余年后的今天,沈括因之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没有之一。
一个爱读书,在无数个兴趣点上先后发力的人,就这样一不小心成为了里程碑。
沈括在自叙里写他的梦溪隐居生活: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就这样,一边怡情山水、吟诗作画,一边写出了传世名著,
而那些为官期间看起来于国于民有利的些许政绩忽然一下子无足轻重。
所以,我想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惟热爱和勇气可以抵达;哦,对了,还有心安澹泊……